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亚洲日韩欧美综合
首頁 |
Home
 園林新聞 |
News
 規(guī)劃設計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風景名勝 |
Famous Scenery
 園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園林 
World Garden
風景園林師 |
Landscape Architects
 園林論文 |
Papers
 園林圖庫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園林市場 |
Business
 圖書頻道 |
Publications
 園林論壇 |
Forum
 網址導航
Navigation
首頁新聞頻道國內動態(tài)  rss訂閱
      高級搜索 
評論:災后重建工作應重視規(guī)劃從面到點
日期:2008-05-26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   我要評論()



  四川汶川地震是中華民族所遭受的一場大災難。截至22日10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難,288431人受傷,累計失蹤29328人。災區(qū)人民家園毀滅,家庭破碎,成為全球華人心中之痛。災難過后,就面臨著浩大的重建工作,那么,這項工作應該如何展開,才更有利于災區(qū)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我注意到,在地震發(fā)生后沒有幾天,一些災后重建工作就已經展開。比如,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為本次汶川地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已經在四川綿竹市遵道鎮(zhèn)落成,這座新落成的抗震希望小學具有良好的抗震、防火、防水性能。除此,一些災民也在各方力量的幫助下,開始重建住宅。

  在災難中,這種重建的速度對于提升災區(qū)民眾的信心,增強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認為災后重建工作一定要有一個總體的規(guī)劃、全面的安排、系統(tǒng)的布局,是一個從面到點的過程,而不是從點到面的過程。

  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一些地方本身就處在地震帶上,如果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看,這種著眼于“點”的局部重建工作可能仍然擺脫不了自然環(huán)境本身所帶來的巨大風險。比如,早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地質專家就曾專門到北川勘察,指出,北川縣城一邊是喜馬拉雅山余脈,一邊是龍門山余脈,周邊都是滑坡體。一旦有小地震或暴雨,隨時都會發(fā)生滑坡現(xiàn)象。顯然,這個地域本身就不適合居住,而應該另外選址重建新城。這種著眼于未來的災后建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以享受長久保持安寧的重建。

  地震災害之所以造成重大死亡,關鍵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設計和質量,而并非地震本身。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地震中超過95%的死亡是因建筑物倒塌所致。那么,建設結構合理、設計科學、質量可靠的住宅、學校,才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這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考察,需要多方力量的協(xié)作與配合:既需要地質專家的勘探,選擇最適合建筑物存在的地址,也需要建材專家挑選出最適合當地環(huán)境的抗震材料,還需要建筑設計專家,根據當地的環(huán)境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地震等風險,拿出更加科學更加實用的設計方案。同時,需要相關研究專家,對交通、衛(wèi)生、學校、供水、排水等方面的布局進行更為合理的規(guī)劃和安排。

  這些工作完成后,再進行災后重建工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步到位。這種建立在充分調研、檢測、規(guī)劃、設計等基礎上的重建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可能欲速不達。盡管我們與災區(qū)人民有著同樣的緊迫感,渴望以最快的速度還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家園,但這項工作必須著眼于長遠和未來。

  更何況,現(xiàn)在余震不斷,風險還沒有充分釋放,倉促的建設有再次被余震摧毀的風險。據中國地震局報告,截至21日12時,共監(jiān)測到4級以上余震162次,其中5級以上26次,6級以上4次。余震同樣具有摧毀房屋的力量。如果剛剛建設的家園就毀于余震,不僅可能造成財力、物力的浪費,也將再次給災區(qū)人民心理上帶來陰影。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1995年1月17日凌晨5點46分,日本兵庫縣發(fā)生了里氏7.3級的強烈地震,死亡6432人,3萬多人受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這次地震是許多人心頭的夢魘,但是,有序的災后重建工作給災區(qū)民眾帶來了新的生活,也直接提高了日本應對地震的能力。日本政府首先制訂了災民住房、公路、鐵路和港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建計劃,也就是緊急復興三年計劃。有了規(guī)劃,才進行具體的建設,這是一個典型的從面到點的過程。

  日本的災后重建工作艱辛漫長,耗費了近10年之久,所用經費近10萬億日元。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相關法律體系和地震經驗教訓總結機制都得以完善。僅《建筑基準法》就連續(xù)修改3次,把各類建筑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日本是個非常重視效率的國家,但他們在災后重建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卻是有條不紊的,并沒有為了效率而忽略長遠的安排和規(guī)劃。

  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災后重建工作,耗資巨大,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諸如重復建設這樣的浪費,而從全局出發(fā)的合理規(guī)劃幾乎是避免這一弊端的唯一捷徑。因此,我們的災后重建工作應該分兩步走:

  第一步,建設“簡易城市”作為過渡!昂喴壮鞘小卑ㄅR時的住宅、學校、醫(yī)院、衛(wèi)生設施等等,是災區(qū)人民的臨時庇護所(也有稱避難所),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來看,這種臨時庇護所能讓災民感覺到他們在受到關心和幫助,生活還在繼續(xù),可以增強其重建家庭的信心,保持災區(qū)的穩(wěn)定和秩序的有條不紊,為下一步的重建工作爭取充分的時間。

  第二步,進行新城的選址和整體規(guī)劃,還給災區(qū)一個可以長久居住的新家園。而這種設計不僅要考慮規(guī)避地震等自然風險,也要考慮災區(qū)人民的生活和對當地資源的充分利用與整合。比如,汶川的不少地方,風景秀麗,其周邊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甚至能讓人聯(lián)想到九寨溝,在兼顧未來的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情況下,幫助災民建設新家園,不僅能夠使他們擺脫地震陰影,也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也就是說,既解決災后重建問題,也解決未來的就業(yè)和生活問題,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單純地依靠感情和熱情去做災后重建工作,而應站在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給災區(qū)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布局和安排,然后,有條不紊地,按照從面到點的原則,逐步深入,為災區(qū)人民提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可以幸福地生活、工作的家園。我國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災后重建的典范。
【 已有位對此新聞感興趣的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閱讀: 次   錄入:songgaofeng評論 】 【 推薦 】 【 打印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已有位對此新聞感興趣的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參與討論:字數 姓名:

  • 請自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項相關法律法規(guī)
  • 本站所有評論只代表網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網友評論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網友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熱點推薦
企業(yè)服務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國風景園林網 WWW.m.bodypride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