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內澇治理及海綿城市的12點建議
今年以來,國內從南到北、自東向西的異常洪澇災害奪去了許多同胞的性命、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我們搞水利這一行的,無不感到痛心和難過。大江大河洪水泛濫、堤防決口,山洪暴發(fā),城市洪澇,形勢很嚴峻;受季風和熱帶氣旋的作用以及太平洋副高脊線北移復南下的影響,我國的暴雨季節(jié)變化大體如下:4-5兩廣、6江浙、7江8河9回頭,自現(xiàn)在(出梅后)起臺風要唱主角了,所以洪澇形勢還沒有完。以下談幾點看法供參考、以及匯報我的一些工作,請各位先進指教:
1、洪澇災害的原因不外以下三點:1)強降雨;2)水土流失(山區(qū))或下墊面過度硬化(城市);3)行洪道上違規(guī)建設。第三點很重要,可是行洪道上違規(guī)建設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堵、填、圍、建。
2、城市水道、湖區(qū)、濕地是天然的洪水調蓄區(qū),也是城市最大、最重要的海綿體,司職蓄水、分洪調水、補充地下水、旱時補充供水以及改善城市水體質量等功能,往往是城市最低洼地帶;它是維系城市水文平衡的天然載體。通俗一點說,那是老天爺走的路、休息的地方,你把它侵占了,遲早是要受到懲罰的;老天爺一生氣,把你沖的精光、淹得喘不過氣來!人定勝天表達一種氣概尚可,但是實際上做不到的,對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科學、要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譬如,武漢南湖原是蓄水、滯水之用,現(xiàn)在都被填平、蓋上商品房,成為小區(qū);全國類似武漢南湖例子實在太多。這是城市洪澇現(xiàn)狀的問題所在。
3、頂層設計很重要,頂層設計也是基礎規(guī)劃。從技術層面來說,我認為主要問題出在規(guī)劃上面,規(guī)劃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海綿城市建設是針對中國城市洪澇現(xiàn)狀(大部分城市無雨就旱、遇雨就堵、大雨就澇、暴雨就淹,有雨無雨水都臟)提出來的,不是LID所能解決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MarylandPGcounty住了近十年,正是PGcounty提出LID并逐漸成型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體驗到PGcounty遇到了目前中國城市的旱澇狀況)。除了政策、法規(guī)、方針以外,早期總體規(guī)劃工作都很欠缺,從事海綿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專業(yè)隊伍普遍缺乏城市水文、工程水文的專業(yè)知識;缺乏設計暴雨的知識和研究,一個城市在不同設計標準下、不同歷時究竟會下多大的雨?暴雨的時空分布情況如何?都沒有人去研究,這怎么可以!工程尺寸如何設計?非工程措施如何制定?
4、山洪災害是每年洪澇災害中奪去生命的主要殺手,除了行洪道上違規(guī)蓋房、搞建設以外,針對山洪災害特點開展有效的預警預報工作很欠缺,要么花大錢在各地制定基于調查暴雨災害的經驗性質的“臨界雨量”、要么沿用大江大河的洪水預報方法來預報山洪,實際上是沒有效用的;這可都是“學者”研究出來的(這里有沒有我們海外學者的“貢獻”,我沒有調查,不敢說)!對于一個200平方公里以下、匯流歷時6小時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幾十平方公里、2-3小時匯流歷時的集水面積,又沒有資料,是很難預報的。我給本科生開了一門課,“山洪泥石流預警預報系統(tǒng)(入門)”,學期結束時我總對同學們說,請你們記住三句話:1)我們的目標是預報山洪發(fā)不發(fā)生,而不在于山洪的過程;2)記住“關鍵的1小時”;3)一半對一半(50to50)。然后再逐一解釋:1)任何模型都有參數(shù),參數(shù)需要率定,率定需要資料,對于這么小的流域(集水面積),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相應的降雨-徑流資料,怎么率定?這么小的集水面積,我們只關心山洪會不會發(fā)生?而不關心洪水預報的三要素(Peak,Timing,Volume),說穿了,就是預報凈雨問題;2)再準確的預報也應該預留1小時的時間,以便需要時來得及提前采取措施(諸如,疏散、轉移);3)預報方案作用占一半,責任心占一半。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xiàn)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lián)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