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8-11-16 09:55:02    作者:趙利利     來源:中國科學報     瀏覽次數(shù):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lián)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

  在近日召開的第四期2018年產業(yè)前沿技術大講堂上,作為主講人的中關村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彭志剛坦言,“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技術的本土化成本

  馬路綠化帶、小區(qū)綠植、公園里的景觀設施,這些常見的基礎設施往往藏著城市海綿系統(tǒng)的秘密。如何把雨水截留、滲透,如何做水的凈化及再利用,正如海綿以“強吸水”特性為人們所熟知一樣,海綿城市正是關于水的學問,但真正實踐中,海綿城市遇到的問題卻不只是“水”那么簡單。

  城市建設使地面硬化,破壞了自然水文循環(huán),原來能夠滲透到地下的水循環(huán)路徑被阻斷,只能沿地表流走,直接通過溝渠流入河道。海綿城市實際上就是通過人工措施把破壞了的水文循環(huán)修復到接近大自然的狀態(tài)。

  自然狀態(tài)的降雨過程中,直接滲透到地下的水量占全部降水的70%~80%。而城市開發(fā)后,比例剛好相反,20%~30%的降雨有幸滲透到地下。彭志剛表示,剩下的水會以更快的速度以線性方式最終通過河道排到下游,“很少會滋養(yǎng)地下水”。

  隨著城市的修繕和改變,水的自然循環(huán)越來越多地被城市發(fā)展所干擾。城市的淤污混接、水資源匱乏、水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都有待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去解決。海綿城市某種程度上就是解決方案。

  近年來,國外有了比較成熟的技術理念,比如美國的低影響開發(fā)理念。該理念主要采用“綠色基礎設施”。所謂綠色基礎設施,就是通過綠化區(qū)域排水來恢復自然狀態(tài)。與之相對的是“灰色基礎設施”,即城市的管網排水設施。

  “綠色基礎設施投資低,同時也附加一定的其他功能,比如說綠化的景觀功能,應對的負荷也比較低,它解決的就是中小強度的降雨問題。”彭志剛介紹,“而灰色的設施成本很高,它應對的是‘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小概率大降雨。小概率大降雨如果要通過綠色設施去實現(xiàn),設施體量就會非常龐大,當它不實現(xiàn)該功能的時候就會造成景觀上的浪費”。

  我國在做海綿城市的時候會引進一些類似的技術。但彭志剛認為,“我們的實際情況畢竟跟美國不太一樣,美國是少數(shù)人在城市里住,大多數(shù)人住村子里,他們的住宅間距非常大。當大多數(shù)人擠在城市里時,問題就比較突出。”

  “這些年我們通過借鑒、消化、吸收、反復應用,慢慢發(fā)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彭志剛表示,海綿城市后續(xù)的建設會通過不同的目標、專業(yè)、建設過程管理,爭取實現(xiàn)適合我國國情的效果。

  認識誤區(qū)

  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老百姓不認可”的問題,一些認識誤區(qū)成為具體實施中的巨大阻力。

  是不是建設了海綿城市,就一定不會發(fā)生城市的積水和內澇?彭志剛認為,這一問題還要在不同的尺度上去討論。

  彭志剛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更多偏向于源頭,在源頭上通過一些基礎設施來實現(xiàn)降雨減排。從區(qū)域角度來講,城市內澇防治更多的是通過地下管道;從流域角度來講,城市的防洪還涉及到大河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彭志剛坦言,海綿城市解決的是“大概率小降雨”,對這種“小概率特大降雨”更多的是“緩解”,而不是解決。他表示,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海綿城市在不同城市的實踐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技術體系。針對不同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源頭治理、過程控制、末端調蓄”達到相應的效果。

  彭志剛介紹了海綿城市技術的“六字真言”——“滲、滯、蓄、凈、用、排”。前三者為偏源頭的技術措施,所實現(xiàn)的效果更多是把水滯留下來,延緩其往外排放的速度,抑制地下水的下降;后三者則偏向于中端和末端的一些措施,如應用和排放。

  海綿城市的標準并不是越高越好。彭志剛認為,要注意水質和水量的平衡。如果一個城市通過海綿系統(tǒng)處理雨水的合理值為80%,為了“做到極致”提高到95%的標準,“那基本上就沒有水進入到河道了,對自然也是一種破壞”。

  除此之外,海綿城市還要兼顧分布與集中、景觀與功能以及生態(tài)與安全的關系。

  投資回報難題

  海綿城市屬于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經濟性收入,誰來買單?目前來看,還是政府。

  “縱觀三年的試點建設,有經驗也有教訓。”彭志剛表示,國家通過強制手段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也通過后續(xù)的政策持續(xù)性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幾萬億元的市場規(guī)模。

  “有了《指南》(《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構建〈試行〉》)以后,才有了三部委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海綿城市國家級試點的打造。”彭志剛表示,為了有效、快速推動試點海綿城市的建設,政府給了大量的資金補貼,到目前為止,30個試點城市總共補貼金額超過400億元。

  彭志剛坦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體量。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對于海綿城市建設做了明確規(guī)定。其中提到,“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qū)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假如80%的目標真的能夠實現(xiàn),恐怕城市看海的經歷將成為永久的回憶。”網友的這一預判表明這一指導意見的力度所在,但真正付諸實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彭志剛表示,文件下發(fā)了以后,城市所有即要增加的新建建筑都必須按照海綿城市的要求來建設,由后續(xù)增量來彌補前面的存量問題, “大家‘咬咬牙’到2020年基本能夠實現(xiàn)”。

  但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這就意味著存量部分建筑小區(qū)、城市道路、公園廣場也要改造,“這一改造的體量非常大”。彭志剛所在團隊曾經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計過,總共將近700個城市,要有上萬億元的投資,才能達到該指標。

  “這是一個龐大的產業(yè)。”彭志剛說。怎么盤活這個產業(yè)?他描述了一個“不錯的”設想:把有地產開發(fā)能力、海綿城市建設能力的各方組合到一起,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周邊環(huán)境,從而使土地或者周邊房產溢價,反過來彌補海綿城市的收益。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xiàn)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

任南琪院士:海綿城市建設切莫陷入誤區(qū)

  我國在2013年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按照這個指導思想,住建部2015年就開展了示范工程工作,海綿城市全國已有30個試點,未進入試點名單的很多城市也在開展相關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