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w97vp"><del id="w97vp"></del></source>

  1. <i id="w97vp"></i><li id="w97vp"><th id="w97vp"><pre id="w97vp"></pre></th></li>

    <track id="w97vp"><tfoot id="w97vp"><em id="w97vp"></em></tfoot></track>

    <noscript id="w97vp"><progress id="w97vp"></progress></noscript>

    建筑設計:指尖上的設計革命

    2014-12-22 09:51:51         來源:中華建筑報     瀏覽次數:

      當前,中國的建筑設計行業(yè)正處于一個迅猛發(fā)展和深刻變革的時期。節(jié)能建筑、綠色建筑、低碳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智慧城市已日益成為各地經濟結構轉型的主打牌。所有這些都給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發(fā)展空間。與此同時,圍繞BIM、協(xié)同設計和綠色建筑等新技術也正在促進著傳統(tǒng)建筑業(yè)的改造和升級。

      值此建筑設計信息化發(fā)展的十年之際,記者對相關專家的采訪,便深刻地展示出了各種信息技術對于建筑設計的深遠影響。正如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許杰峰所說:“今天,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民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都向我們建筑業(y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大數據、BIM、協(xié)同、綠色建筑軟件等新技術在催生著又一次建筑行業(yè)信息技術的進步,掀起一場新的指尖上的革命。”

      BIM技術

      帶動設計思維模式的改變

      如今,BIM技術已經被實踐證明正在成為信息化的核心技術,它將帶來建筑設計行業(yè)的思維模式及習慣方法的深刻變化,影響到建筑設計、建造和運營的全生命周期。同時,隨著高層、大型建筑的發(fā)展,建筑結構的設計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對此,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分會計算機應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軟件事業(yè)部主任楊志勇指出:“BIM這個詞現在用得比較寬泛,大家把很多概念都往里面放,一說BIM,好像又說得清,又說不清。最早BIM強調的是從二維到三維的模型建模,或者說展示,以及體現一些價值。現在大家逐漸認識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筑信息的流動,這個也是更深層次的,不光是要建一個模型,還要做深入的數據挖掘,然后通過數據和信息的流動以后產生附加價值。此外,就是建筑信息的管理,這個可能就更寬泛了,從設計行業(yè)理解就是協(xié)同設計。”

      而針對大型高層建筑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zhàn),深圳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員、深圳大學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傅學怡和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結構總工程師齊五輝,在第十七屆全國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大會上所做的《高層超高層建筑結構新方法》和《結構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探討》報告也很好地詮釋了新技術在分析流程、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的經驗和創(chuàng)新,并深入探討了在復雜地形、地震作用、現代城市等環(huán)境下的結構設計。

      在這里,“中國尊”這個項目算是成功運用BIM的一次嘗試,楊志勇對記者說:“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發(fā)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規(guī)劃、設計、施工、運維這四大階段里面,設計與施工之間就有一道鴻溝。即使僅僅局限在設計范圍內,三維的數據流動和基于這樣的數據流動的三維結合,BIM都是能做到的。‘中國尊’很典型,不僅要改變設計的思維,業(yè)主的推動更為重要。”

      協(xié)同設計

      驅動設計的必然動力

      協(xié)同設計是技術發(fā)展和工程建設的必然趨勢。一個完整的設計,是由各個專業(yè)密切配合完成的,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同設計,是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建筑設計和管理的信息化實現。上?,F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總工程師王國儉也在信息化新技術的視野下,對協(xié)同設計發(fā)展歷程和趨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對此,王國儉告訴記者:“現代集團是一個擁有5000人的設計企業(yè),設計產值達到40億元,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推動BIM設計是必需的,而且是必須要做好的,尤其是在協(xié)同設計方面。我們現在有兩個項目,上海瑞金醫(yī)院腫瘤質子醫(yī)院和浦東的一個腫瘤醫(yī)院,都是用BIM進行的協(xié)同設計,而且也作為了我們集團的BIM試點。”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計算機應用分會理事長、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新陽曾經談到,中國建筑行業(yè)的信息化建設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要堅持不懈地推動學術資源向自主創(chuàng)新、為生產一線服務傾斜?,F代集團在BIM方面的嘗試,正在踐行著用先進的技術為設計一線服務的宗旨。

      “對于現代集團來說,從明年開始,所有的審圖必須在平臺上進行遞交,有了這樣一個基礎,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部署B(yǎng)IM搭建模型的數據管理與工具的集成應用等,通過網絡平臺去做協(xié)同,在這個平臺上建立的協(xié)同設計,才是BIM技術真正落地的一種做法。”王國儉坦言。

      技術提升

      迎接綠色建筑的設計時代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已進入規(guī)?;l(fā)展的時代,綠色建筑也已經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焦點。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林海燕也強調:“綠色建筑的根本目的是要在整個生命期保護環(huán)境,提供非常好的選擇。”以前,國家有很多建筑的系統(tǒng)都不是在一個理想狀態(tài)下運行的,都沒有發(fā)揮系統(tǒng)本身應該發(fā)揮的作用,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以前的自動化手段都很弱,而現在的信息化技術則提供了很強的技術支持,特別是BIM技術。“從設計人員怎么設計開始,整個過程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我覺得這個對信息技術,對達到綠色建筑的目的來說,都是非常好的。當然這條路還需要BIM技術本身的不斷完善。也許BIM技術一開始的關注點不會在綠色建筑上,但是我想綠色建筑肯定在BIM技術的發(fā)展過程當中,不斷地接受著挑戰(zhàn)。”林海燕說。

      誠然,綠色建筑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F在大部分的綠色建筑,從設計的角度來講,可能會提供一定的BIM設計的數據,但實際上建筑是在建成之后的運營時間里發(fā)揮意義的。林海燕最后告訴記者:“只有當大量的建筑都參與到這個綠色建筑和生態(tài)建筑的行為當中,才會在社會學的意義上發(fā)揮出實際的意義,而且還需要在技術領域不斷提升,才能迎來真正的綠色建筑的設計時代。”

    編輯:zhaoa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fā)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fā)布建筑設計新規(guī) 釋放建筑創(chuàng)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guī)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guī)劃國土委發(fā)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guī)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guī)則(修訂稿)》)。據悉,《規(guī)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