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皇家園林的美學內涵與意義

2014-07-21 08:29:00    作者:祁嘉華     來源:美與時代     瀏覽次數(shù):

  一

  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孕育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孕育出不同的建筑以及美學風格。與南方的情況不同,此外還有根據文獻資料復原的阿房宮、上林苑、大明宮、曲江苑、興慶宮、玉華宮等都以其獨特的格局和華麗的造型為世人所稱道。這些園林,在選址、占地、建筑、布局方面盡顯皇家氣派的同時,也通過對自然的模擬和加工,于方寸之間顯露出無窮的意趣,表達出造園者的藝術匠心,在展示我國古代造園技術的同時,也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美學精神,對今天的城市化建設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

  二

  園林的產生決非偶然,而是在生產力發(fā)展,經濟達到一定水平,人們有了更多休閑時光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建筑現(xiàn)象。與以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民居建筑不同,園林體現(xiàn)更多的是建造者的經濟實力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歷代統(tǒng)治者在取得政權,國勢強盛之后都會大興土木,建造園林,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國力和生活品味。

  在陜西關中地區(qū)建都的眾多王朝中,秦漢兩代具有重要地位。他們前接商周,后啟隋唐,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園林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那“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擁有眾多館舍亭臺、山水動植的秦阿房宮,興建于漢代的上林苑,都是當時最有規(guī)模的皇家專有園林。這些雖然都沒有留下完整的遺跡,但是,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來看,其中融殿堂于環(huán)境,融居住于游玩的設計理念,對后世園林建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這些園林一改先秦時期純粹依賴自然環(huán)境布局的被動做法,增添了許多人為因素,通過植物的配置、山石的壘砌、溪流池塘的布局,宮苑建筑的連綿,有意識地劃分環(huán)境,營造具有人文意味的空間,使園林更加具有審美功能,并在以下幾個方面引起人們的審美注意:

  1、規(guī)模宏大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皇帝是唯一可以與“天”為伍的人。所謂真龍?zhí)熳硬粌H僅是一個稱號,更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審美心理?;始覉@林的宏大規(guī)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樣一種審美心理的產物。加之在關中地區(qū)建都的王朝集中于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強大的國勢為顯示帝王們的審美品味提供了物質基礎,所以,從周武王的靈囿、秦漢的上林苑,直至隋唐的華清宮、大明宮、曲江苑,建造規(guī)模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為體現(xiàn)其獨尊地位,將所滅六國的貴族們大量移居咸陽,致使國都的人口巨增,不得不擴修宮殿。據《史記·始皇本記》載:“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1]這是形容阿房宮巨大容量的;關于阿房宮外圍環(huán)境,《三輔黃圖校正》給予了這樣的形容:“規(guī)劃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絡樊川以為池”。這樣浩大的建筑規(guī)模和外圍環(huán)境,可以說開了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建筑之先河。

  漢統(tǒng)治者更是在古上林苑的基礎上加以擴建,形成了氣勢更加宏大的園林景觀。據《漢舊儀》載:“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養(yǎng)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其中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梢钥闯?,漢代上林苑較之先秦時期,更增加了游玩的功能,不僅占地更加寬廣,園中的設施也更加完備,在強調改造自然為人所用的同時,還努力營造一種宮苑相連、水天縹緲、好似天宮的浩大場面,以體現(xiàn)皇家園林的與眾不同。

  唐代是皇家園林建造的巔峰時期。民族融合與對外交流的頻繁,不僅加快和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也為皇家園林建設提供了多方面的文化參照。啟于魏晉、興于盛唐的山水詩畫也從藝術的角度啟發(fā)著園林建造者的創(chuàng)造靈感,文人墨客的細膩筆墨,精致情思,啟發(fā)著園林營造者的奇思妙想,使寫意抒懷的手法被廣泛運用到園林建設上,此時的皇家園林在規(guī)模宏大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2001年,考古工作者對西安北郊的大明宮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僅太液池遺址南岸占地就達2800多平方米。建筑方面的遺存也很多,其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或雕或鑿、有鳥獸圖案的桿欄式水上廊道和水上亭榭類上的建筑構建。借助想象,將這些建筑項目進行連接,不難想見大明宮昔日殿宇遍布、廊榭相連、花木簇擁、水天相映的盛景。

  2、盡顯華麗

  在關中建都的各個王朝中都不乏盛世。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既提高著人們的審美想象力和勇氣,也為皇家園林的建造提供了新的工藝,追求華麗的建筑效果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得以實施的。

  在由“囿”向“苑”的發(fā)展中,園林規(guī)模也由模山范水向“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發(fā)展。中國古代建筑以“禮”為核心,以土木為材料。前者是古代建筑設計的指導思想,后者則保證著各種工藝的實施。這一點在皇家園林建設中表現(xiàn)的尤其明顯。最早的園林出現(xiàn)在周朝的“囿”,其主要功能是供皇家打獵游興,雖然沒有大規(guī)模的建筑,荒山野林之中,用于求神拜仙、祈禱收獲的高臺建筑還是要建的。盡管這種建筑也能體現(xiàn)皇家的氣派,但是,狩獵的時間性與高臺建筑的簡陋,到底與彰顯皇家的高貴之間存在著距離。于是,秦以后,更加符合繁簡有別、主從有序理念的宮苑式建筑開始大規(guī)模地出現(xiàn)在皇家園林之中。特別是園林化集中為分散的格局,連綿不絕的亭臺樓閣,錯落有序的宮苑屋宇,更能于統(tǒng)一中富有變化,形成“風景中有建筑,建筑中有風景”的基本格局,使整座園林在空間劃分與組織上既能夠以皇權為中心,又能夠形成富于變化、錯落有致的美學效果。

  以漢武帝時代的上林苑為例,據陳宜在《三輔黃圖校證》中記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2]“門”,供人出入之用,“門十二”,足見此園占地范圍之大;“苑”,是怡情養(yǎng)性之所,“苑三十六”,足見其鋪張用度之無攔;“宮”,供人休息盥洗之地,“宮十二”,可見帝王生活之滋潤;“觀”,用于觀賞歌舞之場所,“觀三十五”,足見帝王歌舞升平的生活狀況。除此之外,據《三輔故事》記載:上林苑中的“昆明池蓋三百二十頃,池中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風蓋,建華旗,作棹歌,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觀臨觀焉”。這些記載顯然加入了不少想象的成分,但也決不是空穴來風。要知道,只有那些標新立異、獨領風騷的場所才可能引發(fā)后人的想象。今天,“昆明池”、“豫章臺”、“龍首船”等構成的美景已難尋蹤跡,但是,這些文字所勾畫的境況,仍然可以使人想見當年皇家園林那不盡之華美。

  3、偏愛寫意

  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基本構圖,建筑只為裝點而設置,起點綴作用,與歐洲古典園林以建筑為中心,自然環(huán)境為建筑服務的傾向形成反差。魏晉以后,這一情況隨著山水詩畫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為了體現(xiàn)園林主人的精神世界,像借景寓情、詩情畫意、境生象外等詩畫方面的藝術手法直接進入了園林建造,詩、畫、園三位一體,促使園林之美向寫意化發(fā)展。

  因地制宜,是中國文化中“和”思想在園林營造上的具體體現(xiàn),指園林建設要與所在地區(qū)的地形、地勢、地貌相結合,作到總體布局上依形就勢,達到“天時、地利、人和”。早在秦朝時期,利用曲江山水景致優(yōu)美的自然特點,皇室便在此開辟了著名的禁苑——宜春苑和樂游原,使曲江成為皇家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隋朝時期,首都大興城倚曲江而建,皇家禁苑芙蓉園修成后,相鄰的曲江儼然成為都城的一部分。芙蓉園也由秦漢都城郊外的離宮別館轉變?yōu)樗宄汲侵械幕始覉@林。唐代,曲江進人了繁榮興盛的時期,重新修建的芙蓉苑(亦稱芙蓉園)更加具有創(chuàng)意,是一座能容納萬人同游的皇家園林。園外著名的曲江流飲與雁塔晨鐘相互輝映,園內紫云樓、彩霞亭等重要建筑屹立于綠山碧水之間??v觀整個園林,亭臺樓閣靜若處子,堂殿廳館嚴肅威儀,橋石榭檐怪奇靈動,雕窗柱廊露而不透……本來就很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而更加藝術化,形成了一種不是仙境而勝似仙境的美學效果,為中國古園林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富于變化中營造出大手筆的“第二空間”。由于集權的需要,中國古代的宮廷、壇廟、衙署、民宅等實用為主的建設格局比較側重于整齊劃一,在對稱中顯示嚴整的美學效果。以“游”為主的園林建設則不必遵循這種模式,可以有比較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在自由隨意中以千變之景顯示萬化之態(tài)。一般來說,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營造濃綠深蔭、清風微波,在因山就水中形成高低錯落的意境之美是古代園林共同努力的方向。由于關中地區(qū)代表性的古園林幾乎全是皇家的專有之物,特殊的地位,充足的財力,使得在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上顯示出來的膽識自然也不同凡響:同是需要山水相伴,皇家園林仿佛不太看重那種小家碧玉式的涓涓細流,那“蓋三百二十頃”的昆明池,碧波蕩漾的太液池都明顯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同是需要動植物的裝點,皇家園林仿佛不太看重那種“一枝紅杏出墻來”式的輕描淡寫,而是喜歡表現(xiàn)籠天地于一園的大氣概,不管是秦朝阿房宮里亭臺樓閣的開闊地帶,還是唐代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宮、芙蓉苑里的深深高墻,都匯集了天下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同是需要建筑的點綴,皇家園林仿佛不太看重那種“小橋、流水、人家”式的婀娜,而是比較喜歡那種庭院深深的神秘,阿房宮、紫云樓、含元殿這些以高大著稱的建筑都不是孤身而立,而是處在許多輔助性建筑的圍繞之中,形成高低錯落、迂回曲折的環(huán)境布局,顯示出巧奪天工的環(huán)境設計水平……所有這一切,都使關中古園林在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上具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藝術表現(xiàn)力。

  象征比擬,在園林中凸現(xiàn)人文環(huán)境的意趣之美。象征比擬,是指將不同質量的物體相互比較,進而喚起人們的想象,生成新的審美意趣。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園林中堆山開池、植花種草不僅出于對自然之美的喜好,更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向往。從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上看,目前能夠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將象征比擬手法運用于園林建造的是秦朝。為了顯示始皇帝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秦都咸陽引渭水作長池,在池中筑蓬萊神山,以水所具有的“長”和山所具有的“安”來表達對長治久安的渴望。這種造景祈福的做法被后世的皇家園林爭相效法,不僅漢長安城中建章宮開闊的太液池內筑有三島,唐長安城大明宮中的太液池內筑有蓬萊山,就是以后的元朝皇城內的太液池中也堆有三島,清朝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都有蓬島瑤山、萬壽山這樣的人造景觀。除此之外,象征比擬的手法還體現(xiàn)在植物的選擇上,比如,在園內廣種梅蘭竹菊,以象征其高潔的人品;丹榴棠荷,以比附人生的富貴和吉祥,也成為古代園林建設的一種時尚。借自然造化之象來表達某種人文精神,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以一貫之的傳統(tǒng),而開這種傳統(tǒng)之源的,恰恰是陜西當年的帝王們。

  虛實互補,通過借景表達園林的意境之美。作為一種以景為主的建筑,園林中的環(huán)境如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景”則是中國園林建造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明代園林理論家計成就有“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的說法。[3]一般來說,園林建筑以單體為主,建筑物之間以各種自然景物相隔,形成距離。各建筑物之間遙遙相望,在綠樹碧水相隔之中形成可虛可實的空間效果。而這些虛與實、明與暗、人工與自然相互轉移的效果,常常通過閣窗、空廊這種半室內、半室外的空間過渡來完成。比如,廊,就是古代園林中作為常見的一種輔助性建筑物,也是“借景”的重要手段。那些楔入水面、飄然凌波的“水廊”,婉轉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蜿蜒山際、隨勢起伏的“爬山廊”,隨墻順延的“空廊”等,好像紐帶一般把人為的建筑與天成的自然環(huán)境貫穿結合起來。加之園內鵝、鴨、鳥、魚在緩緩流動的水池中嘻戲,花、樹、草、木在默默矗立的山石間互望,可動之物與靜止之景相互映照,構成一幅幅斑斕奪目的風景畫,產生所謂“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熳”[4]的美學效果。

  四

  關中地區(qū)的皇家園林建造源遠流長,智慧豐厚,不僅為中國古代園林建設奠定了基礎,即使在今天,有許多做法對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仍然具有值得借鑒的東西。

  首先,宏觀布局與重點突出的做法,為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規(guī)劃思想?;始覉@林之所以不同于民間園林,其中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布局上的講究,從園林的選址,到建筑的風格,從主景觀的設定,到輔助設施的安排,山的綠化,水的流向,路的鋪墊往往都有一個整體上的考慮。從西方的情況看,城市發(fā)展往往都要經過一個從方便生存到便于發(fā)展的過程。“方便生存”往往著重于眼前,在處理當下問題時顧及不到后果;“便于發(fā)展”才可能將城市的當下與未來,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相結合。于是,講究品味的城市往往在合理規(guī)劃上大下功夫,使城市在合理的布局中形成感染力,產生審美效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地區(qū)甚至還提出了建設園林化城市的構想。然而,從實際情況看,在城市的整體布局和環(huán)境設計的過程中,著眼于局部建設的多,從整體上著眼則明顯不足,于是,小環(huán)境與大環(huán)境不配套,不和諧,達不到設計初衷。

  其次,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重視,提示我們在城市化建設中要注意對歷史文脈的保護。關中地區(qū)的皇家園林建設具有很強的前后承繼性,從先秦到隋唐的千余年里,工藝、布局、材料等方面都在與時俱進,但是,講究大氣,追求華美,營造意境是始終遵循的原則,從而保證了園林在文脈上的代代相承。在建筑領域,“文脈”是不同歷史時期印刻在建筑上的時間痕跡,猶如時間會在我們臉上留下痕跡一樣。這樣看來,“文脈”,其實就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qū)留下的發(fā)展痕跡,以及在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各種記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保住城市的特點變得越來越難。因為,在技術環(huán)境中,建筑施工所依照的標準、所采用的材料、所評價的體系越來越趨于統(tǒng)一。在這種情況下,一座城市走過的歷史就成為這座城市獨有的財富。于是,文脈的傳承既是保住一座城市特色的根本,也是形成城市之美的根本。在城市化進程中,與歷史文脈相銜接,而不是全盤西化,我們的城市才可能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也不失去自己的魅力。

  再次,注意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為城市建設與規(guī)劃朝著有助于生態(tài)平衡的方向發(fā)展提供了經驗。和西方代表性的園林比較,關中地區(qū)的皇家園林則顯示著另外一番景象:與西方園林明顯的宗教色彩不同,關中地區(qū)的皇家園林建造則通體上下都體現(xiàn)著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流露出農耕民族對生命的關懷。尤其是皇家園林那耐人尋味的環(huán)境營造,使人不管是從哪個角度看,都能從中感覺到深深的大地氣息。如果說,以人工斧鑿為主的西方園林,同樣可以導引人們向天國的向往,那么,由土木搭建,由花草相伴,由水流環(huán)繞的中國式園林,則暗示著生命與大地的關系,提示人們:與大自然親和才是生命得以健康成長的唯一出路。這一點,對于進入后工業(yè)時代,被環(huán)境污染搞得苦不堪言,急于找到詩意居住環(huán)境的現(xiàn)代人來說,無疑是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總之,要深入地理解中國園林,不光要看那些表面的現(xiàn)象,更要去理解整座園林傳遞出來的文化信息。如果我們在從事各種建設活動的過程中,更多地從文化的角度去構思,而不是陷于眼前某種功利或任務的需要,追求立竿見影的表面效果,那么,我們從事建筑活動的時候才可能站得更高一些,在考慮技術問題的同時,也能夠“為社會思考,為歷史思考,為環(huán)境思考,為未來思考”。[5]我們的建筑作品所產生的效果就不僅僅是漂亮,還可能因為顯示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文化品質而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始皇本記[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3.

  [2]陳宜.三輔黃圖校證[M].上海:商務出版社,2000.

  [3]陳植.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1年版.

  [4]計成.《園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建筑不是房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zhufe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huán)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中國園林發(fā)展脈絡與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tǒng),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