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熟妇丰满肥白大屁股免费视频,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国产aⅴ精品动漫一区二区
李迪華:家園重建,應該讓當地人參與進來
[日期:2008-07-21]  來源:景觀中國  作者:張欣   發(fā)表評論(0)打印



  汶川地震后,許多學校和研究組織都紛紛參與了災區(qū)重建規(guī)劃編制工作,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也積極投入其中,他們先后兩次親赴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研究災區(qū)重建選址、城鄉(xiāng)布局、村鎮(zhèn)規(guī)劃等課題,并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完成了《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的編制工作,受到普遍好評,為災區(qū)人民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悲情和感動變成了沖動——一定要為災區(qū)人民做點事情

  景觀中國:李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和北大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學生特別為汶川地震災區(qū)恢復重建編寫了《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請問,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是如何想到要編寫這本書的?您最初的考慮是什么?

  李迪華: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大家都沉靜在一種特殊的悲情和感動的氛圍之中?吹诫娨暽蠝丶覍毧偫碛H臨前線,冒著生命危險考察災情和指揮救災,我們第一次發(fā)現自己離災難現場、受災群眾和國家領導人的距離是如此的接近。在這樣的氛圍感染下,眼前滿是死傷群眾、坍塌房屋、受傷河山的畫面,或許是因為專業(yè)的緣故,我頭腦中總有幾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如何讓這個地方的群眾繼續(xù)生存下去,讓這個地方悠遠的文明繼續(xù)延續(xù)下去。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兄弟院校的同事們已經在有關部門組織下深入到了地震災區(qū)的第一線,我也試圖和有關方面以及四川省聯系,但聯系的結果讓我感覺是很難“擠”進去。于是悲情和感動變成了沖動——一定要為災區(qū)人民做點事情。寫一本書吧!俞孔堅老師和我都為這樣一個念頭興奮。5月21日早上,他在往首都機場的路上,用手機和我討論書的內容以及其它我們能夠為災區(qū)作的事情。

  景觀中國:您什么時候開始著手來編寫手冊的?編寫的過程能夠簡短回顧一下嗎?

  李迪華:5月21日早上,我和俞孔堅老師通完電話之后,隨即在出租車上通知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他們接到我的電話,都非常興奮。8:00,我給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張黎明副社長打電話,告訴他這樣的一個設想,他非常高興,當即表示支持。8:30,我們準時在會議室開會,我在來不及考慮的情況下布置了書的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家園重建的基本知識、規(guī)劃與設計方法、生態(tài)恢復途徑。上午10點,北大出版社的王樹通編輯和我聯系,社里決定由他擔任責任編輯負責協助我們編輯出版此書。下午兩點,我們召開第二次碰頭會議,大家?guī)е醪綌M好的,含有二級標題的提綱一起討論。一個小時后會議結束,《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的雛形就已經顯現了。樹通也參加了會議,他對我們強調,“簡單再簡單,明白再明白!”這點最終成為以后我們編輯此書的工作指南。我們制定了一個在6月12日汶川地震發(fā)生一個月后正式出版發(fā)行此書的目標。

  5月26日,召開了第三次碰頭會議,大家?guī)е髯猿袚鷥热莸某醺逡黄鹧杏,并根據撰寫的情況,又補充了一部分內容。受研究院師生專業(yè)結構的限制,會后邀請土人景觀與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別處空間建筑設計事務所的專業(yè)人員參加編寫,他們都欣然答應。

  5月28日,召開了第四次碰頭會議,也是第一次統(tǒng)稿會議。根據稿件的內容,提出了具體的統(tǒng)稿要求,并對部分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

  5月30-31日,參加編寫的主要成員聚集在北京蟹島度假村進行封閉統(tǒng)稿。從下午3點開始,一直討論到第二天凌晨4點。31日,大家從早上9點開始繼續(xù)討論到中午12點。書稿的內容完全確定,剩下的工作主要是文字修改和完善。

  6月4日晚上,參加最后統(tǒng)稿的師生從下午開始,逐段逐句地對全書文字進行修改、確認,討論一直延續(xù)到深夜3點。

  6月5日,我們向出版社提交了書稿,下午我?guī)ьI5人出發(fā)參加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重建規(guī)劃。為了保證質量,另一方面當時獲悉國務院即將要頒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我們和出版社商量稍微放緩出版計劃。5月8日,國務院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正式實施,我們根據《條例》對全書個別文字進行了校正,至此,《手冊》的文字工作全部完成。

  6月16日,樹通通知我們,印刷好的書籍已經運抵出版社大興的倉庫。17日下午,第一批1000本書交給快遞發(fā)往受災各地的政府、規(guī)劃與建設部門。

  任務重時間緊討論、討論、再討論……

  景觀中國:那么在編寫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李迪華:坦率地說,沒有遇到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難。主要是時間上的挑戰(zhàn),必須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其次是如何保證內容全面,研究院在建筑、基礎設施領域的力量相對薄弱,但都通過與同行合作很好地解決了。另外一件真正稱得上是困難的事情是理解地震災區(qū)重建的需求。這次地震發(fā)生后,媒體提供了足夠多的第一手現場信息,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巨大幫助。

  景觀中國:《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內容涉及廣泛、全面,應該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務”,您對此有什么感想嗎?

  李迪華:撰寫這本書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但書中的內容是景觀設計學研究院自1997年以來的研究和規(guī)劃設計實踐工作的積累,這段時間我們其實只作了兩件事情,第一是理解地震災區(qū)重建的需求,第二是把我們儲存的能夠在災區(qū)發(fā)揮作用的知識和技能歸納和表述出來。這樣的工作對一批經過共同的專業(yè)訓練、有豐富專業(yè)經驗和奉獻精神的人并不是難事。

  景觀中國:參加編寫的人員有20多位,統(tǒng)一他們的認識和意見應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您有何感想?

  李迪華:好幾位朋友都和我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整個工作過程中,認識問題從來沒有成為我們合作的阻礙。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發(fā)展景觀設計教育,我們在工作、研究和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一直強調“完整的知識與方法體系”,這些包括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如自然地理學、生態(tài)學、景觀文化、景觀社會學、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反規(guī)劃”、生態(tài)基礎設施、多解規(guī)劃等規(guī)劃設計方法和理論。這次編寫工作過程中,我們總是能夠通過討論很快就能達成共識,并轉化成為行動。平時的積累在這樣的應急狀態(tài)下充分顯現出來了。討論,是我們達成共識、提升認識的我們一個稱得上法寶的有效的工作方法,但討論需要在確定的知識和方法體系下進行,否則討論就會變成無謂的爭論,結果也不會是建設性的。經過這次工作的檢驗,更加堅定了我對這些年研究院走的景觀設計學專業(yè)教育的道路看法。北大一直堅持景觀設計學的專業(yè)名稱和內容,堅持這個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土地,研究和協調人地關系是這個專業(yè)的天職。參加震后重建工作,是對這樣的認識和我們的工作積累的一次突擊檢驗。

  關注“尋!编l(xiāng)土文化遺產

  景觀中國:《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包含11章,我看到其中第9章關于文物與鄉(xiāng)土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您對這方面怎么看?具體保護措施怎么實施?從那些方面來考慮?

  李迪華:汶川地震區(qū)域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藏族和羌族都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擁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個地方創(chuàng)造了輝煌文明,以及異常豐富的鄉(xiāng)土文化。這是吸引我們進行此項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本次地震中,文物損壞非常嚴重,但我們更加關心的是沒有列入文物范疇的鄉(xiāng)土文化遺產。文物有“文物局”做他們的父母,而鄉(xiāng)土文化遺產的父母是在地震中受傷嚴重的當地群眾。如何在救人的同時搶救鄉(xiāng)土文化遺產,是我們特別關注和特別擔心的。但這些問題非常復雜,我們只是提出了初步的原則和方法,具體操作,一定要到現場,參與具體的項目才能確定。

  就鄉(xiāng)土文化遺產而言,讓人憂心忡忡的是目前災區(qū)的對口援建辦法帶來的弊端。據我了解,對口援建的省市采取層層承包的方式幫助重建,支持重建的省市基本上都是采取帶錢、帶人甚至帶施工隊幫助當地人重建。這種強勢的援建,有可能是以當地人失去在家園重建中的話語權作為代價的。這種方式,效率當然是最高的,但對鄉(xiāng)土文化遺產的沖擊也將是最大的。很有可能,汶川地震災區(qū)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重建,但建成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從建筑形式甚至建筑標準上很可能變成四川的山東、吉林和廣州。就像我現在呆的這個辦公樓,來自廣東省的建筑設計院使用了當時南方的下水管標準,搬入后半年內,幾乎全部男廁所的小便池堵塞,半數大便池不能使用,去年學校耗資千萬專門修繕大樓的下水系統(tǒng)。

  震區(qū)群眾可能很快會得到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園,但可能將會永遠失去他們花了幾千年才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想到這個問題,我經常半夜不能入睡。

  援建不應該成為一個表演的舞臺,更不是一種施惠,如果我們不能理解當地人的文化、生活,理解當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援建行動可能會造成鄉(xiāng)土文化遺產資源的震后人為破壞。我不反對改變,但我認為,只有當地人才有權決定他們要如何改變,當地人自己作主的重建才會符合他們的長遠利益的。

  景觀中國:《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發(fā)出之后,外界的評價如何?您最在意的評價是什么?

  李迪華:我們沒有刻意地關注外界的評價,總的來說,對自己的工作還是有信心的。返回到我這里的評價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其中最讓我自豪的評價是胡兆量教授給的,他認為我們的工作體現了“科學賑災,知識賑災,這是北京大學應該做的”。另外我還特別自豪的是,在臥龍和村民開會時,一位組長握住我的手說:“看了這本書,我們知道了重建需要做什么、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边@位基層組長的評價是我們期待的。這也不難理解,甘肅省隴南市政府收到此書后,希望他們有重建任務的村的每位村長、到每個村幫扶的干部都有這本書,總數達6800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已經將這批書捐贈給了隴南市。他們的市領導是深深理解了基層重建需要的。

  兩進汶川讓當地人充分參與家園重建

  景觀中國:6月5日和26日,在您的帶領下,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兩次深入受災嚴重的臥龍地區(qū),主持災后重建規(guī)劃設計工作。請問您當時到那以后,第一眼看到的臥龍地區(qū)是個什么樣的情形?您兩次進入臥龍,能談談您前后的感受嗎?

  李迪華:6月4日晚上,因為要對《和諧生態(tài)家園重建工作手冊》審稿,幾乎整夜未睡,5日白天準備去臥龍,晚上抵達成都,人處于疲勞之后的亢奮狀態(tài)。6日,經雅安、寶興驅車前往臥龍,一路看到的都是各種與抗震救災的宣傳標語,偶爾能夠看到垮塌的山體。下午抵達小金縣的日隆鎮(zhèn)時,所有的店鋪都關門了,街上行人很少。越靠近臥龍,公路沿線的山體塌方越來越容易見到,地震的氣氛越來越濃。汽車翻越巴郎山,情況一下子就變了,山體塌方越來越多,沿路到處都是倒、垮下來的大石頭?吹贸鰜恚芏喽际莿偹聛淼,能夠供車穿過的塌方體都是剛剛被鏟土車冒著生命危險推出來的。

  汽車抵達臥龍鎮(zhèn),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雨中連片的藍色帳篷。帳篷兩邊的不少建筑物都開裂了,地上是從房子上面掉下來的磚石、碎玻璃。抵達臥龍,時間已經接近晚上8點,在地震棚中和臥龍的部分干部一起吃罷“大灶”,馬上就和保護區(qū)管理局的領導一起開會,聽取他們介紹地震受損情況,以及對重建的一些設想。我們感覺到,當地干部還很難從臨時安置的復雜事物中清晰地考慮重建。但對我們的到來,他們都非常激動,只是一時難以用適當的詞語來表達。

  當天晚上我們就在帳篷“客房”中安身,半夜感覺床墊在跳動,透過雨聲能夠聽到低沉的悶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余震了。

  6月7日全天在臥龍鎮(zhèn)調查,8日赴耿達鄉(xiāng),當天下午被告知連接臥龍和耿達鄉(xiāng)的道路被泥石流阻斷,我們只好寄居耿達鄉(xiāng)。9日上午就繼續(xù)調查,午后道路重新開通后才回臥龍,下午查看大熊貓保護中心選址之一的花紅樹。計劃10日上午召開兩個鄉(xiāng)鎮(zhèn)的鎮(zhèn)村干部參加的研討會,因為兩個鄉(xiāng)鎮(zhèn)之間道路阻隔,一直到中午才開,下午到一個叫轉經樓的位于山上的村莊訪問。

  第二次去汶川是帶著成果去和臥龍的干部與村民討論重建方案的。

  本次地震震中的南起點就在臥龍保護區(qū)的耿達鄉(xiāng)內,地震對臥龍的山體、保護設施和民生設施破壞極大。第一次我們看到的是地震中垮塌的山體,形成的泥石流,而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新形成的惡泥石流、山體塌方體,隨著雨季到來,山區(qū)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還會面臨很大挑戰(zhàn)。

  地震后,臥龍的救災搶險工作做得非常好,群眾都非常感激,兩次去臥龍,我們聽到的都是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激,從沒有聽到一句抱怨,這樣我們非常感動,可以說我們是在這樣的感動中進行著臥龍的重建規(guī)劃工作。

  兩次到臥龍,我們前后與當地干部群眾召開了7次座談會。兩次臥龍之行,盡管只相隔兩周,但當地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關心的問題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第一次,大家還有些迷茫,第二次,很多人用從垮塌的房屋的木料搭建了臨時的棚屋,除了棚里棚外充滿的笑聲之外,大家關心的問題也從房屋重建,轉變成為生活重建和生計的解決途徑。

  景觀中國:對于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重建遵循什么原則,包括哪些內容?怎么實施保護措施?

  李迪華:通過反復和臥龍干部群眾交流,我們從震區(qū)群眾獲得一個很重要的啟示,自然災難在這個地區(qū)其實是常態(tài),可以說是他們的文化的一部分。災區(qū)群眾面對災難的那種坦然、進取是他們長期在這個地方生存繁衍獲得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臥龍地處茶馬古道的一條支線上,臥龍鎮(zhèn)一個叫五里墩村子,村上有一條只有50米長的老街,在地震中破壞非常嚴重。老街的兩個街口各有一座小廟。我在垮塌的廟旁拍照時,一位藏族村民過來告訴,地震發(fā)生時,他們都沒有跑,而是跪倒地上祈求神靈保佑。我看到小廟已經用帆布小心蓋好。

  所以,震后家園重建,遵循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各種規(guī)劃原則和方針很重要的,還要注意重建精神家園,小心翼翼地保護和維護震區(qū)的鄉(xiāng)土遺產。

  我們還給自己確定了一個工作原則,就是按照我們的重建方案,當地人能夠最大可能參與,重建將是他們改善發(fā)展條件的一個機遇,也是更好地保護自然的機遇。這也是我們?yōu)楫數厝舜_定的重建規(guī)劃原則之一。

  城鎮(zhèn)選址尊重當地人的意愿

  景觀中國:您這兩次去臥龍自然保護區(qū),主要承擔著怎樣的重建任務?現在整體工作進行到什么程度?

  李迪華:目前我們完成的只是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統(tǒng)一部署的分市(地區(qū))的重建規(guī)劃。臥龍只轄兩個鄉(xiāng),屬汶川縣,但因為是特區(qū),所以單獨做重建規(guī)劃。我們先后于7月3日和7日向四川省林業(yè)廳和國家林業(yè)局匯報我們的重建規(guī)劃方案,7月10日規(guī)劃方案已經四川省林業(yè)廳上報給省人民政府。目前還談不上參加“重建任務”階段。

  景觀中國:對于一個地區(qū)和城市的災后重建,生態(tài)恢復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李迪華:地震造成的生態(tài)破壞,主體是自然界新陳代謝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或者加強的。我非常擔心,那些被“人為夸大”的生態(tài)恢復的必要性,這些不必要的恢復工程可能造成新的生態(tài)破壞,也會造成巨額的重建資金的浪費。震后對該地區(qū)人類活動沒有直接或者明顯潛在威脅的地震生態(tài)破壞應該以自然恢復為主。只有在城鎮(zhèn)、集鎮(zhèn)、農村居民安置點周圍,道路沿線和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經過論證方可進行必要的人工生態(tài)恢復工程。

  生態(tài)恢復適用的植物材料,應該是當地的樹種、種,一定要防止引進外來種生物。

  景觀中國:一般來說,城鎮(zhèn)重建的選址應遵循什么原則?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李迪華:首要問題是尊重當地人的意愿,不可以將專家意識凌駕于當地人的意愿之上。

  我沒有一開始就說安全問題,安全問題當然非常重要,尤其地震之后,關注安全體現了人們對于生命價值新的認識,選址當然要考慮地址安全問題。但一個容易因為過于重視而忽視的問題是,追求絕對安全。絕對安全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公路上每天都在發(fā)生車禍,但并沒有因為車禍所以禁止使用汽車、禁止在小區(qū)門前修馬路,人們也并沒有因為各種安全措施的采用而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地震災區(qū)也是一樣,安全的原因不應該是異地安置、遷建的主要理由。遷建和異地安置可能會打擊災區(qū)群眾的鄉(xiāng)土情感,缺乏對地震災區(qū)鄉(xiāng)土文化、人與土地之間關系的理解才會作出這樣簡單的結論。

  我們完全可以考慮把巨額的異地安置經費用于治理當地的次生地址災害,為震區(qū)群眾營造相對安全的家園環(huán)境,建立災難預警和搶險系統(tǒng),為災區(qū)群眾營造相對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讓災區(qū)群眾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重建家園和生活,應該是非萬不得已和當地人自愿的前提下不要輕易改變的原則。

  家園的安全和心靈的安全同樣重要!

  景觀中國:此外,從一些資料中得知您還要參加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與國家旅游局組織的地震災區(qū)旅游恢復規(guī)劃專家咨詢,能夠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工作以及您對震區(qū)旅游業(yè)恢復的一些看法嗎?

  李迪華:非常遺憾,因為研究生答辯我未能趕上國家旅游局組織的北京專家組的赴災區(qū)考察和咨詢的時間,后來又因為臥龍任務影響沒有直接參加具體工作。不過,我還是以書面的形式提出了自己對震區(qū)主要是廣元的旅游業(yè)恢復重建的意見。第一次在臥龍考察期間,完成了“四川省臥龍?zhí)貏e行政區(qū)旅游業(yè)恢復重建規(guī)劃”,成果提交給四川省旅游業(yè)恢復重建規(guī)劃組。

  這次地震災區(qū)是中國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熱點地區(qū)之一,是中國人一生最少要去一次的地區(qū)。當地人情感中已經和旅游者之間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盡快開放旅游,對災區(qū)人民重建生活信心十分關鍵,并能夠幫助災區(qū)群眾增加收入,通過自力更生改善收入。

  這次地震一個深刻教訓是,應該改變由開發(fā)商主導的旅游開發(fā)模式。地震后,大量由開發(fā)商建設的接待和游憩設施人去樓空,到震區(qū)的大量志愿者們都找不到可以吃飯的地方,增加當地的政府接待壓力。震后的旅游業(yè)恢復重建應該以當地人參與為主,為此,我強烈建議,震后旅游業(yè)重建把培養(yǎng)當地人參與旅游業(yè)的就業(yè)能力建設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

  景觀中國:重建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學院下一步有何打算?計劃怎么開展準備工作?

  李迪華:目前我們的工作已經初步告一段落,正在抓緊整理我們參與臥龍工作調查與研究的一手材料,其中的一些經驗和思考可以為進一步工作深化奠定基礎。

  我們隨時準備參與更加具體的家園重建規(guī)劃、設計和研究工作。

  作者簡介:

  李迪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

編輯:royal | 閱讀:
【 已有(0)位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