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www.m.bodypridespa.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明城墻遺跡
明城墻遺跡 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筑夯土墻,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新建的北城墻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營建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huán)路。明正統(tǒng)元年(1436)修筑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筑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甕城,并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余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甕城辟門兩座外,均于甕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并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xù)到正統(tǒng)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40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墻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墻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余,墻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筑"馬面",城垣上內側筑宇墻。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lián)名提出修筑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于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余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筑甕城,其門辟于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墻內為土心,墻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墻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 明代修筑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筑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筑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新建城垣墻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接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墻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里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墻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jù)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筑。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余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筑,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甕城位于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甕城門等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御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墻。內城甕城與城門相對之垣墻正中皆筑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余米,樓左右3面墻體各辟箭孔,角樓位于城墻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墻體上分別辟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臺。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臺,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后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墻,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后城墻逐段拆除,并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huán)路,路下為環(huán)線地鐵。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