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首個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規(guī)城市

2018-12-24 09:20:46    作者:周依     來源:新京報     瀏覽次數(shù):

  北京建設韌性城市的目標是抗“大震”

  “韌性城市”對公眾來說仍是一個陌生詞匯。這個最初從物理學演化而來的概念,自2012年引入我國以來,曾長期徘徊在學術界的案頭文書里和研討會席間。

  直到最近兩三年,這一概念才得到了廣泛關注。2017年6月,中國地震局提出實施的《國家地震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包含了四大計劃,“韌性城鄉(xiāng)”計劃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黃石、德陽、海鹽、義烏、北京等城市正在進行韌性城市建設。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把這一任務納入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城市,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已進入實質(zhì)性建設階段,目標是能夠抗御大震巨震的影響。

  究竟何為韌性城市?北京將如何建設韌性城市?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北京市地震局總工程師、研究員邢成起。在他看來,韌性城市這一概念的提出,給城市應對災害的理念帶來了新的轉變,也是未來城市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

  韌性城市

  一是發(fā)生災害的時候,生命財產(chǎn)損失可控,也就是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小。

  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斷或者可以快速恢復。

  三是備災救災系統(tǒng)完善,而且能夠快速啟用,災害不發(fā)生鏈式反應,也就是次生災害少。

  四是災后恢復的時間和程度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也就是恢復快。

  這要求城市在結構功能上要具有多樣性,就是有許多功能不同的組合,同時要有冗余性,就是有相同功能的可替換要素。

  韌性:防災理念由“硬抗”轉變?yōu)?ldquo;以柔克剛”

  新京報:能否介紹一下,什么是韌性城市?

  邢成起:“韌性”和“韌性城市”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概念。韌性的概念實際上早就有,最初用來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變形后的復原能力。上個世紀70年代初,這一概念被用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中,后來逐漸擴展到了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工程系統(tǒng)等領域。本世紀初,韌性的理念被用于城市復雜系統(tǒng),就產(chǎn)生了“韌性城市”的概念。

  韌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統(tǒng)能夠化解和抵御外界的沖擊,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顯影響的能力。也就是說,當災害發(fā)生的時候,韌性城市能承受沖擊,快速應對、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并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目前,這一概念已經(jīng)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也代表了未來城市的發(fā)展方向。

  大約在2012年,我國學術界開始關注韌性城市,最近兩三年這一概念得到廣泛關注并開始用于實踐。隨著研究工作不斷深入,韌性概念的含義也日益豐富,最新研究表明,韌性在整個防災系統(tǒng)中處于最頂端的位置,代表最高級別的安全。

  新京報:韌性城市有何標準和特征?

  邢成起:韌性城市建設會根據(jù)城市的特點、防災需求和災害風險的種類、大小,建立一套適合這個城市特點的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通常是分層級、分領域建立的,一個城市可能會建立上百項甚至更多的指標,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韌性水平進行評價。

  從宏觀上看,韌性城市應該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一是發(fā)生災害的時候,生命財產(chǎn)損失可控,也就是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斷或者可以快速恢復;三是備災救災系統(tǒng)完善,而且能夠快速啟用,災害不發(fā)生鏈式反應,也就是次生災害少;四是災后恢復的時間和程度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也就是恢復快。這就要求城市在結構功能上要具有多樣性,就是有許多功能不同的組合,同時要有冗余性,就是有相同功能的可替換要素。比方說公共交通這方面,既有鐵路也有公路、航空等方式,一旦發(fā)生災害,如果鐵路中斷可以走公路、走航空等。

  此外,還要有抵御沖擊的魯棒性、適應性、恢復力,以及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也就是要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以創(chuàng)新方式提高城市的防災能力。

  新京報:韌性城市的概念,給防災減災工作帶來了什么影響?

  邢成起:這個概念的提出,實際上給城市應對災害的理念帶來了新變化。原來我們應對自然災害是“硬抗”。比方說地震造成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主要源自地震強烈震動導致的房屋倒塌,那么傳統(tǒng)的做法主要是靠加厚、加粗墻體、柱體或增加鋼筋的數(shù)量把房子蓋結實來抵抗這種沖擊。

  但事實證明,當?shù)卣鸨容^大、超過當?shù)乜拐鹪O防閾值的時候,房屋就扛不住了。所以“硬抗”的方法已經(jīng)很難應對這種極端災害,極有必要采取一種“以柔克剛”的做法,也就是應用“韌性”的理念來做好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工作,當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災害預防和應對措施。

  北京韌性城市建設針對地震風險

  新京報:北京為什么要建韌性城市,目前在該領域有什么不足?

  邢成起:北京是我國大陸東部歷史上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地區(qū),也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曾發(fā)生過7級以上大地震的特大城市之一。北京所處的構造位置,決定了北京具有發(fā)生強烈地震的地質(zhì)條件。據(jù)統(tǒng)計,公元294年以來,北京曾發(fā)生5.0到5.9級地震四次,6.0到6.9級地震六次,8級地震一次。其中,1057年大興6.8級地震,造成25000人死亡,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傷亡人數(shù)達10萬人。地震是歷史上造成北京生命財產(chǎn)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另外,城市規(guī)模越大、人口越密集、功能越復雜,城市的脆弱性就越高,如果不提前降低脆弱性、做好風險防范,一旦發(fā)生大的災害后果就會很嚴重。尤其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來說,其災害風險更是不容忽視,建設韌性城市就是要更加有效地降低這種風險。

  近幾年來,北京的防震減災工作發(fā)展很快,城鄉(xiāng)的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要抗御像1976年唐山7.8級、1679年三河-平谷8級那樣的大震巨震,北京的防震減災工作還需要持續(xù)加強。

  再則,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在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在重大災害發(fā)生時,不僅要求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要少,而且還要保證城市重要功能不中斷,對此傳統(tǒng)的防災減災思路和方法已難以為繼,而韌性城市理論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途徑。

  新京報:北京建設韌性城市的目標是什么?

  邢成起:我們目前開展的韌性城市建設,是基于地震風險的韌性城市建設,也就是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防范的是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目標是能夠抗御大震巨震的影響。據(jù)分析,北京未來最大的自然災害風險可能仍然還是地震。因此,應對地震災害風險,北京的防御目標不能低,必須能夠抵御極罕遇地震的沖擊。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奮斗目標。事實上,目前快速發(fā)展的防震抗震新理念新技術,也為實現(xiàn)這樣的防御目標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性,關鍵還是要積極行動起來,不斷提高我們的城市韌性。

  新京報:具體會從哪些方面落實?

  邢成起:如何提升一個城市的韌性、從哪些方面提升城市韌性,需要綜合考慮所防范的災害風險種類、大小以及城市本身的特點等因素來確定。地震災害除了本身的自然屬性,還具有工程屬性和社會屬性。

  我們在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和北京城市特點以及國內(nèi)外防震抗震經(jīng)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確定了北京地震安全韌性特征構成要素,包括地震環(huán)境與影響認知、工程韌性、社會韌性和制度韌性四個方面要素,這四個方面要素的提升再加上評估地震韌性水平共計五大方面,就構成了北京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工作內(nèi)容,同時也是我們提升整個北京地震安全韌性水平的五個著力點。

  這五大方面的工作內(nèi)容非常豐富,涉及大震風險源探測與評估、地震監(jiān)測預測預警、地震動精細區(qū)劃、城市系統(tǒng)脆弱性分析、抗震隱患排查與加固改造、抗震新技術應用、地震應急準備、地震地質(zhì)災害評估、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及公眾防震減災意識與技能提升等等,涵蓋了整個防震減災業(yè)務體系的內(nèi)容。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需要協(xié)調(diào)統(tǒng)籌推進。

  計劃在通州城市副中心開展試點

  新京報:北京的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現(xiàn)在進展到了什么程度?

  邢成起:北京是全國第一個把韌性城市建設任務納入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城市,在推進力度和實際進展方面也比較大。北京的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探索研究始于2015年,目前已進入實質(zhì)性建設階段。

  今年2月,為落實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相關任務,加快提升城市地震安全韌性,北京市地震局制定了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并積極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此之前,北京市地震局已經(jīng)針對韌性城市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調(diào)研分析了推進北京韌性城市建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開展了超大城市防震減災理念、特大城市地震安全重大關鍵問題、地震風險下韌性城市建設若干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調(diào)研報告和研究成果等。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按計劃扎實推進。

  新京報:下一步還打算怎么做?

  邢成起:最近,北京市地震局開始實施一些重點項目,如清華園社區(qū)地震安全韌性評估示范工程、大中城市地震災害情景構建重點專項等。還協(xié)調(diào)相關大學和研究單位,準備編制和推動出臺城市韌性設計方面的導則和規(guī)范,如地震安全韌性設計導則、建筑工程抗震韌性設計規(guī)范等,以促進城市工程韌性的快速提升。

  除清華園韌性評估示范項目外,我們還計劃在通州城市副中心開展韌性城市建設的試點,為逐步在全市層面開展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

  將通過新技術新方法等多種途徑提高工程抗震能力

  新京報:北京建設韌性城市有什么難點?還面臨哪些問題?

  邢成起:從組織管理的角度看,韌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城市建設管理的眾多領域,這就需要把韌性城市建設任務納入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綜合考量,否則很難推進,這一點北京已經(jīng)做到了。當然,具體的組織管理方面的任務很多,需要一步一步地扎實推進。

  從技術角度來看,難點也比較多。比如在超大城市環(huán)境里如何更有效地開展活動斷層與強震風險源探測,地震精細區(qū)劃怎么做更好,如何合理地構建符合北京特點的韌性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如何解決抗御大震巨震的問題等等。這些工作都有技術上的難點,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從實施層面來說,任務很重,特別是老舊房屋的加固改造,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抗震隱患排查和除險加固,還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新增風險的控制問題,再就是高層、超高層建筑物地震時非結構損壞風險的防治問題??傊羞@些任務加起來實際上相當繁重。

  新京報:將如何解決那些難點問題?

  邢成起:通過大量調(diào)研,我們對許多問題已經(jīng)有了一些解決的思路或方案。比方說抗御大震巨震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北京一直執(zhí)行的抗震設防標準上,也就是基本地震烈度為八度,相當于6級地震的設防標準上,去解決抗御7級乃至8級地震的問題。顯然,我們不可能把北京的八度基本烈度提高到九度、十度乃至更高,這在經(jīng)濟成本和抗震設計上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難以做到的。

  那么靠什么?除了靠嚴格執(zhí)行最新的抗震設防標準即全國第五代地震區(qū)劃圖外,還必須靠地震精細區(qū)劃、抗震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等多種途徑來實現(xiàn)。地震精細區(qū)劃可以為工程建設提供比以往更精細、甚至個性化的抗震設防參數(shù),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避開活動斷層和不利抗震場地的影響,從而可以從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地震災害風險??拐鹦录夹g新方法的應用,如隔震技術,能夠使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提高數(shù)倍,這就為在不提高抗震設防烈度的情況下實現(xiàn)抗御更高強度地震的沖擊提供了可能。當然這只是大概的思路,里面具體的問題還很多,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實踐。

  我國已有7000多棟建筑物采用隔震技術

  新京報:目前國際上韌性城市建設情況如何?我國建設處于什么階段?

  邢成起:從國際上看,總體上發(fā)達國家由于經(jīng)濟實力強,同時也因近年來陸續(xù)遭到了重大的災害沖擊,韌性城市的推進相對較快。例如美國紐約制定實施了《一個更強大、更有韌性的紐約》建設計劃,防控的風險主要是洪水和風暴潮;英國倫敦制定實施了《管理風險和提高韌性》計劃,防范的主要是洪水、高溫和干旱。日本則頒布了一項《國土強韌性政策大綱》,提出了推進整個國家的一個韌性提升計劃,防控的目標主要是地震和海嘯風險。

  我國的韌性城市建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但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推進都比較快,近年來已有一些城市陸續(xù)提出開展韌性城市建設。2017年6月,中國地震局提出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包含四大計劃,“韌性城鄉(xiāng)”計劃是其中之一。這也是我國提出的第一個國家層面上的韌性城市建設計劃,相信我國的韌性城鄉(xiāng)建設步伐會進一步加快。

  新京報:建設過程中具體可使用什么樣的技術?

  邢成起:比如建房子的時候,可采取新的或更加有效的抗震技術。像隔震技術,它是在地基與上部建筑結構之間設置隔震層或隔震裝置,以阻止地震動傳遞到上部結構,從而減輕上部建筑結構的振動。據(jù)周福霖院士研究,隔震技術相較于傳統(tǒng)抗震技術,能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因此它在應對罕遇、極罕遇地震作用方面潛力巨大。

  隔震技術這幾年發(fā)展較快,技術日趨成熟。目前我國大約有7000多棟建筑物和1300多座橋梁采用了隔震技術。北京在建的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在其地基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了1300多個隔震支座,建成后將是國內(nèi)最大的單體隔震建筑。四川蘆山縣人民醫(yī)院在2008年汶川地震恢復重建時,醫(yī)院門診樓也采用了隔震技術,結果在2013年蘆山7.0級時整棟建筑及其玻璃門窗和室內(nèi)設施均完好無損,成為我國首幢經(jīng)過大震考驗的隔震建筑,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也被媒體稱為“樓堅強”。類似的情況,國際上也不乏其例。

  新京報:建設韌性城市對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居民生活有何啟示?

  邢成起:隨著城市人口、功能和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各種災害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頻發(fā)的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洪澇、風暴潮、危險品爆炸、環(huán)境污染、傳染病流行以及恐怖襲擊等等,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建設韌性城市,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脆弱性,提高城市的災害抵抗力、適應力與恢復力,確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就是韌性城市建設的意義所在。

  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安全是第一位的。韌性城市建設,涉及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須納入到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劃,并嚴格落實,才能實現(xiàn)提高韌性的預期目標。

  從社會公眾角度來說,作為城市居民,一方面應該關注所在城市的安全問題,同時也應積極參與到韌性城市的建設當中,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提高城市的防災韌性,大家就會生活在一個更加安全的環(huán)境里。公眾參與的方式很多,比如參與社區(qū)開展的應急演練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活動,了解和掌握必備的防震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應急避險的技能,自覺維護和保護好社區(qū)的防災減災設施,當然有條件的還可以加入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從事更多的防震減災活動。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