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大一學生休學一年到森林草原找靈感

2018-05-31 09:14:09    作者:蔣學飛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瀏覽次數:

南林大一學生休學一年到森林草原找靈感

樺樹皮作品亮相“56民族非遺文化展覽”

  一張精挑細選的樺樹皮,仔細蒸煮晾干,再經過打磨,用陰刻、拼貼、作色等傳統裝飾方法純手工加工,便可以制作成一個耐鹽耐腐蝕且保鮮的調料盒。這是鄂溫克族獨特的樺樹皮文化。為了傳承這一古老的文化,南京林業(yè)大學2016級學生何銳鵬專門成立了工作室,并且休學深入森林草原去尋找文化的起源和創(chuàng)作靈感。

  何銳鵬學的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來學校1年多時間里,他已經制作了數十個用樺樹皮制成的生活器皿。這位戴著奇形皮帽、身著長袍的男孩說,他本人就是鄂溫克族,對用雙手刻畫出的樺樹皮文化有著獨特的感情。

  “鄂溫克族是一個全國僅有3.5萬人口、以森林為家、長期游獵生活的少數民族。”何銳鵬介紹,它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諸如樺樹皮文化、狩獵文化、馴鹿文化等。其中,樺樹皮文化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直至今天,群居于北方的少數民族仍有少數人保留著使用樺樹皮器具的習慣。

  “作為一款地域性極強的材料,樺樹皮凸顯了興安嶺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特點,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防潮防菌方面也有很強的實用性能。”何銳鵬說,進入大學后,常聽老師們說,民族藝術的創(chuàng)作應扎根當地田野,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應緊扣傳統文化,使他有了回到廣袤的草原上追尋更多關于民族文化印記的想法。

  去年9月,他選擇了休學,背上行囊深入草地、森林了解文化的起源,尋找創(chuàng)造的靈感。他探訪了內蒙古海拉爾地域,走訪了大興安嶺的數十個鄉(xiāng)村。

  “鄂溫克紋樣是樺樹皮器皿制作的核心。由于沒有文字,紋樣成為窺探民族藝術審美的唯一渠道。”何銳鵬說,經過走訪調研,他發(fā)現,鄂溫克樺樹皮器皿上的紋樣藝術許多都來源于大自然中的花草動物,色彩多使用藍代表天空、黃代表大地、紅代表火焰,圖形上多是抽象的神靈造型和幾何圖形,后期的花草動物紋樣也通過夸張的表現手法進行具有寫意風格的半抽象處理,傳遞了鄂溫克族獨特的審美情感,“不同的植被有不同的材料美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我嘗試將采集的苔蘚、香草、腐爛的樹皮等加入作品中,豐富作品的內容”。

  何銳鵬還發(fā)現,樺樹皮可塑性強、柔韌性好、耐腐性高,這使得樺樹皮器皿具有制作簡單、耐磨、經久耐用等特點。于是,他利用所學,制作了適合現代人使用的樺樹皮器具和手工藝品,比如用來裝米面的儲物桶、各式各樣的收納盒,還有用來欣賞的樺樹皮畫。

  今年春節(jié)期間,作為鄂溫克族唯一的代表,何銳鵬和他的工藝品一起亮相于天津時代記憶紀念館的“56民族非遺文化展覽”。“這讓我更加堅定了把樺樹皮文化傳承下去的信心。”何銳鵬介紹,目前他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為一些民宿提供裝飾用品,還將于明年在學校開設個人展覽,把樺樹皮文化介紹給更多的人。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