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蔡永潔:新城也需“再城市化”

2017-11-14 07:57:22    作者:柳森     來源:解放日報     瀏覽次數:

  當下的上海城市建設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人們不再僅僅看重空間夠不夠用,還講究空間的品質和環(huán)境。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建筑改造和舊城內部有機更新成為日漸熱門的話題。

  而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潔教授看來,與如今備受重視的舊城內部有機更新相比,新城、新區(qū)的問題也應得到關注與重視――新城、新區(qū)的建設不該再僅僅停留在“在白紙上畫畫,施工完畢就萬事大吉”的階段,也應向打造更注重細節(jié)、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努力。

同濟大學蔡永潔:新城也需“再城市化”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筑系主任蔡永潔(中國風景園林網配圖)

  新城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化不足

  解放周一: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注意到新城問題的?

  蔡永潔:這個可能跟我在國外的經歷有關系。我是1986年去德國留學的,1990年開始讀碩士,1996年開始讀博士,之間參與的很多項目都是做舊城改造。參與這樣一些項目,讓我對城市設計、對城市內部空間的組織、對人與空間之間的關系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解。但等我2000年回國后,上述這些積累遇到了第一次比較大的沖擊。

  為什么呢?因為我在德國工作時,全都是在建成區(qū)內造房子。在建成區(qū)做修建或改造,需要特別注重房子與房子之間,房子與街道、城市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而回國后,當時正趕上如火如荼遍地造新城。造新城好比在白紙上畫畫,找不到參照物,這讓我一時之間覺得無從下手。于是,從2001年開始,我就按照自己在德國的一些體會,帶著學生思考中國的舊城改造問題以及更新改造的手段。直到10年前,我第一次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到了新城的問題上。

  原因很簡單,某一個周末,我臨時起意想去張江看看。結果發(fā)現,冷冷清清。怎么回事?房子全造好了,一個人都看不到。走了兩圈,還是看不到人,給我一種“荒涼”的感覺。于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新城背后的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學生們慢慢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城市新區(qū)是無法更新的,它必須改造。

  解放周一:為何說老城可以更新,新城需要的卻是“改造”?

  蔡永潔:“老城”的問題基本上是兩種。一種是房屋質量老化了,必須要更新。還有一種是既有的基礎設施已不能滿足我們今天的綜合需求,需要升級換代。但新城的問題是,它并不存在上述問題。至少從物理性能上看,它的房子都是新的,建造質量總體上沒什么問題,基礎設施良好。那么問題在哪里?

  我們總結下來,當下中國新城有這么幾個共通的問題:尺度巨大、形態(tài)不明、功能單一、交通擁堵、單調乏味。

  人對空間的尺度不僅會有生理(肌體)上的感知,還會有心理上的感知。所以,這里所說的“尺度巨大”是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礎上的,是指建筑物或者街道的尺度,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交通便利度,或者明顯超過了人們心理可承受的范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空間過大,身處其中的人很容易把握不到空間的大小,從而產生一種迷失感。同理,如果建筑物造得過高,又無群樓或其他設施緩沖,人走在其下就會感到壓抑。有些CBD的過境交通只照顧機動車通行的便利度,而忽略周邊行人步行的便利度,也是一種尺度上的不合理。

  形態(tài)不明指的是城市開放空間、公共空間形態(tài)不明。只看到一棟一棟的建筑,但是街道和廣場找不到、搞不清楚。

  為什么會“形態(tài)不明”?因為我們在造房子的伊始,就沒有想到要營造街道、營造公共空間。這造成有些摩天大樓只是某個地塊中一個孤立的建筑物,而它的四周就是城市道路。建筑師沒有考慮到它和周邊環(huán)境、周邊區(qū)域、周邊空間乃至整個城市空間之間的關系。以上海為例,反倒是中心城區(qū)那些有一定年份的里弄,房子一排一排密集地造,里弄周邊由房子自然地圍合起來,由此,外圍街道的走向也定了下來,整個空間與外部環(huán)境保持著友好、開放的互動關系。

  功能單一按照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功能單一帶來的最大惡果,就是通勤上的潮汐效應。但建筑圖紙一旦落地,人們再絞盡腦汁也于事無補了,高峰時段的交通問題就是很難找到好的解決方案,不僅開車的人不喜歡,走路的人更不喜歡。

  單調乏味則是指建筑樣態(tài)單一、公共空間樣態(tài)單一。

  從根本上來說,新城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化不足。我們雖然造了城市,但是這個空間的城市性不足。新城的問題是結構性的,更新解決不了新城的問題,只有改造才有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觀,需要一個“再城市化”的過程。

  改造陸家嘴的教學實驗

  解放周一:帶著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上個學期,您帶著本科畢業(yè)班的學生,實施了一場“改造陸家嘴”的教學實驗。能否給我們講講,你們最終是怎樣設想陸家嘴改造的呢?

  蔡永潔:我們的學生都是90后,都是看著陸家嘴的拔地而起長大的,陸家嘴也是他們身邊最熟悉的城市新建空間之一。經過前期調研,學生們提煉出了陸家嘴的主要問題――

  陸家嘴有著舉世聞名的夜景,然而這些鱗次櫛比的超高層在發(fā)揮商務屬性的同時,并不能很好地安排“城中人”的休閑、文化、居住需求,單一的功能阻礙著陸家嘴發(fā)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城區(qū);

  由于日常生活缺失、機動車交通取代步行成為最主要的通勤手段,一座座超高層在入夜時分人去樓空之后,便成了一座座“空城”。

  為了解決陸家嘴日常生活缺失、空間尺度過大且較為單一的問題,設計小組首先選擇了“做加法”,在超高層建筑的腳下大量植入多層新建筑。

  根據《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guī)定,24米是多層建筑的高度上限,超過這個高度,防火等設計都會更復雜、造價更高。于是,學生們在保留陸家嘴現有建筑物體的前提下,在一棟棟地標性超高層中見縫插針,因循24米的限高,植入退臺式、空中庭院等設計。這些建筑無一例外都是包含多種功能的“綜合體”,包括球場、劇院、市集等。

  也是“24米”這個看似與陸家嘴背道而馳的限高,不僅拉近了建筑物與街道行人之間的關系,也將超高建筑撐起的恢宏氣勢被妥善保留。

  隨后,設計小組將強化居住功能、補充城市日常功能作為新城改造的又一策略。

  鑒于“居住”是為一個區(qū)域提供24小時活力的最根本因素,學生們針對不同的人群設計了多種種類的住宅,還增加了商業(yè)、文化等公共服務的比例。

  區(qū)別于原有的城市綜合體模式,這些公共服務設施以沿街形式為主,注重設施與街道之間的關系;區(qū)別于原有的高端商業(yè)類型,學生們更多設置了一些以超市、集市、中端餐飲為代表的生活性商業(yè),以球場、圖書館、創(chuàng)意展廳為代表的社區(qū)級休閑文化設施。

  解放周一:針對陸家嘴開車難、停車難、打車難的綜合性交通困境,設計小組有給出什么解決方案嗎?

  蔡永潔:概括來說,就是四個字,“窄街密網”。

  窄街密網的道路規(guī)劃借鑒于曼哈頓中城:除主街外,增加狹窄、鋪裝、曲折、錯落、蔭翳的內街,增加界面連續(xù)性,提升步行體驗。

  按照學生們的大膽設計,陸家嘴共有5條過江隧道,形成大量過境交通,通過隧道口外移、取消世紀大道下兩條隧道,將過境交通“驅逐出境”。通過減少交通流量,街道寬度可相應減少。隨后,他們基于變窄了的街道、變密了的路網,設計了很多小型庭院或者小廣場;還把它們全部串聯(lián)起來,做了一條步行環(huán)道,供市民散步、健身、休憩。由此,整個空間的社區(qū)性增強,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住宅、球場、市集等元素的數量也明顯增加了。

  按學生們的改造計劃,改造后的陸家嘴地區(qū),住宅占比會由4%提升到21%,商業(yè)由15%提升至24%,文化由2%提升至7%,商務則由79%下降到48%。容積率由3.47提高到4.60(不考慮陸家嘴綠地因素),密度由17.81%提高到31.27%。

  做建筑設計不能只看建筑本身

  解放周一:經歷了這一場沒有“落地計劃”的“教學實驗”,您和學生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蔡永潔:最大的收獲是提醒我們自己,未來在做任何建筑設計時,一定不能只看到建筑本身。按照城市設計的視角,還應當要充分考慮你所設計的建筑應以一種怎樣的布局原則或組織原則來保證城市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營造。簡單來說,就是城市空間的組織問題不容忽視,應該在草圖繪制階段就得到足夠重視。

  具體怎么考慮?首先,新城作為一個結構性的整體,它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應該是什么樣的;第二,尺度怎么控制;第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將來怎么生活,生活的多樣性能否體現。這些在設計層面就需考慮的問題,與考慮建筑物具體長什么樣同等重要。

  什么是一個好的城市應該具有的品質?我想,應該包括親和、安全、混合、便捷、充滿希望和可持續(xù)。具體來說,就是能讓生活在其間的人感到親和、安全、便捷;注重多種人群的混合居住;能讓大部分市民感到,生活在這座城市充滿了希望和人文關懷。在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城市,無論是弱勢群體還是年輕人,都能看到可以改變和提升自己命運的機會。這一切,我以為,都是“讓新城變得更好”的題中應有之意。

  另一個很重要的收獲,是關于提升建筑容積率的思考。

  在我們的陸家嘴改造設計方案中,將容積率從3.47提升到4.60。1.13之差,意味著增加了將近200萬平方米,相當于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小城。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意識到,容積率的提高,不是靠建筑師的建造圖紙就可以達成。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要提升建筑物建成后的精細化管理能力,協(xié)調好各建筑物之間的關系與運營。

  三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國曼哈頓,驚嘆于這么一個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城市,不僅能建造出來,還能管理得好。同樣是看上去造了那么多房子,卻可以讓行人不感到壓抑;有些街道看上去那么窄,但交通一點都不堵。這背后的學問,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和探討。

  解放周一:如今,對過往“造城運動”的反思和現狀報道一直在進行。但對“新城如何更好”的關注和討論似乎還不多。對于“新城改造”類似的話題,學界有共識嗎,還是尚在探索中?

  蔡永潔:我講的問題其實早已是學界一些基本的學術判斷,沒有任何我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只是說,可能還沒有太多人真正愿意花力氣去討論。但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現在關注這些問題的時機是越來越成熟了。正如,隨著整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放慢,大家開始更多關注城市設計方面的話題,相信隨著關注城市宜居性的人越來越多,關于如何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有品質的討論,也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共鳴。

  在中國,很多新城是有條件通過做加法來提升空間品質的。而且,新城本身還有很多可挖掘的潛力,可以和提升品質一舉兩得。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jié)舉辦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jié)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jié)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領導肯定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chuàng)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