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之不足由他繾——讀陳從周《園林清話》

2017-10-09 09:57:00    作者:張?zhí)旖?    來源:文匯報     瀏覽次數:

觀之不足由他繾——讀陳從周《園林清話》

《園林清話》 陳從周著 中華書局出版

  大多數人對于中國園林之美的感悟,還是因為受到了藝術作品的影響,比如小說《紅樓夢》的大觀園,隨著諸多的故事在里頭一一發(fā)生,于是這園子便給了世人深刻的印象。再如昆曲《牡丹亭》的“游園”一折,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句開始,到“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的展開,最后則是“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臺也惘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同樣是虛擬的園林之美,卻總讓人感嘆不已。

  由詩文、繪畫、戲曲而園林,這是一步步立體化的過程,對于此種奧妙,《園林清話》一書有許多深刻的剖析:“中國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聯系,互相感染”,中國的園林之美,“同文學、戲劇、書畫,是同一種感情不同形式的表現”,“園林是一首活的詩,一幅活的畫,是一個活的藝術作品”。昆曲的聲腔,常被稱作“水磨調”,這個“水磨”也是各種藝術相通的特性。陳從周先生說:“我們民族在欣賞藝術上存乎一種特性,花木重姿態(tài)、音樂重旋律、書畫重筆意等,都表現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達到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的推敲,蘊藉有余味。”所以說,園林家,往往先要懂得其他的多門藝術。而在明末清初這一園林的鼎盛時期,許多詩人、畫家、戲劇家也是園林家,明末的計成,他既是園林家,也是畫家;清朝的李漁也是園林家,還是一個戲劇家。陳先生并未提及的還有一個園林大家,晚明的祁彪佳,他的詩文精妙,又是一個著名的戲曲家,著有傳奇《全節(jié)記》,還有《遠山堂曲品劇品》,然而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則是在全心全意地營造寓山園。

  許多詩文,原本是在寫園林之景,“小紅橋外小紅亭,小紅亭畔,高柳萬蟬聲”,“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陳先生認為,這些詞句當是仰觀而得,不但寫出園景層次,還有空間感和聲樂感。園林本身,也包含著許多詩文、繪畫的元素。比如園林本就要有畫意:“窗外花樹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竹石圖》。”再如詩文,也當為園林作點睛:“看山如玩冊頁,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聯續(xù)。所謂靜動不同,情趣因異,要之必有我存在……何以得之,有賴于題詠,故畫不加題則顯俗,景無摩崖(或匾對)則難明,文與藝未能分割也。”無論突出與聯續(xù),景之妙處在我,則需要懂得其中三昧的詩文,制作成摩崖、匾對,方才能夠點醒夢中之人。更深一層,欣賞園林需要的文化修養(yǎng),其核心當是審美能力:“造景自難,觀景不易,‘淚眼問花花不語’,癡也;‘解釋春風無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興,鐘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審美與感受之深淺,實與文化修養(yǎng)有關。”當然,園中的亭臺館舍,掛上幾幅字畫,有時候也是非常好的補充;至于實景的《牡丹亭》或《西廂記》等戲曲在園林里上演,則更加妙了,即便是隨意的三兩個人在里頭拍曲,絲竹管弦之聲從里頭幽幽傳出,也會令人心醉神迷。所以說,中國文化的聯系與感染,園林就是一個集大成之處。

  中國的園林,也暗含中國哲學,比如動靜之辯證關系,也是《園林清話》中經常論及的:“靜寓動中,動由靜出,其變化之多,造景之妙,層出不窮,所謂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這一段深得《易經》之趣,接著又說:“若靜坐亭中,行云流水,鳥飛花落,皆動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樹木,則又靜止者。止水靜,游魚動,靜動交織,自成佳趣。故以靜觀動,以動觀靜則景出。”這又是在指示品園之法、游園之樂。陳先生還講到了他自己在揚州園林中的一次動靜感悟:“余小游揚州瘦西湖,舍舟登岸,止于小金山月觀。信動觀以賞月,賴靜觀以小休,蘭香竹影,鳥語槳聲,而一抹夕陽,斜照窗欞,香、影、光、聲相交織,靜中見動,動中寓靜,極辯證之理于造園覽景之中。”園林之造,半出匠心,半出天然,故唯有善于體會動靜結合之哲理,方能得其會心之處,若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則只得浮泛之景,只得其影未見其真了。再如園林之用色,也有辯證的學問,所謂“園林中求色,不能以實求之”:“北國園林,以翠松朱廊襯以藍天白云,以有色勝;江南園林,小閣臨流,粉墻低亞,得萬千形象之變。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無色,而色最豐。色中求色,不如無色中求色。”初次到江南來的北方游人,常常會感覺園林建筑太素,太過淡雅;同樣初到北京的江南人,也會不明白,為什么到處都是貴氣,雕梁畫棟,經過陳先生這么一講,也就懂了,原來都是在注意用色,色之強弱,色之有無,都有其中道理。

  當然,深通中國文化而善于品園之人難得,故營造園林還有多種講究。比如“引景”,陳先生常說:“西湖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虛”,“這就是說沒有一座建筑去‘引’他了,所以說西湖只有半個西湖……西湖的北山,保俶塔一點以后,北山就‘顯’出來了。”這些話常講,后來終于感動了西湖園林的主事者,重修雷峰塔,可惜陳先生沒有看到。同是“引景”,仿照西湖而造的頤和園就做得不錯:“頤和園的佛香閣一點以后,萬壽山也就‘顯’出來了。”除了“引景”,還有“借景”:“借景就是把園外的景,組合到園內來:你看頤和園,如果沒有外面的玉泉山和西山,這個頤和園就不生色了。”他常用的還是頤和園的例子,造園者的一片匠心,想要真正理會,則還是不容易的。同樣屬于匠心獨運的,還有疊石之妙:“疊石重拙難,樹古樸之峰尤難,森嚴石壁更非易致。而石磯、石坡、石磴、石步,正如云林小品,其不經意處,亦即全神最貫注處。”以及植樹之選:“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類似的種種方法、原則,如果懂得多了,也就能看出更多園林景致之味道來了。陳先生還會在文中隨意提及一些有意味卻常被忽視的細節(jié),比如大家都知道圍墻是為了防盜,然而有一陣子卻時興墻邊種水杉,正好方便了小偷,其實“古園靠墻,只種芭蕉不種樹,就是這個道理”,然而今人卻多半一人一事,毫無關聯,以致錯漏百出。

  想當初每一座園林的營造,都是一件大事。陳先生強調園林要有生命之感,“無我之園,即無生命之園”,其中的關鍵必是主人:“主其事者須自出己見,以堅定之立意,出宛轉構思。”園林又是綜合的藝術,故還得成于眾人之手:“造園必有清客。所謂清客,其類不一,有文人、畫家、笛師、曲師、山師等等,他們相互討論,相機獻謀,為主人共商造園。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會,暢聚名流,賦詩品園,還有所拆改。”正因為如此,所以陳先生認為后人修園,還需要研究園史,從其園址的選擇到后來的每一花木、建筑,都有一個道理在。

  在《說園》系列的末尾一段,陳先生說:“半生湖海,踏遍名園,成此空論,亦自實中得之。”這幾句也道出了他的自信,自信其論為實中之有得也,然而其中也飽含著幾許的無奈,無奈多半是因為后人的不懂園林,卻又妄改園林,一生心血所著的園林學著述,也就只得存留空論了。陳先生晚年重到揚州,看到園林破壞之情景,忍不住賦詩曰:“池館已隨人意改,遺篇猶逐水東流,漫盈清淚上高樓。”池館遺存,多成絕響,危樓孤客,愴然斜陽。奈何!

  此書的編者為陳先生之女陳馨。女兒當是最為了解父親的,“敝屋斷垣、殘磚碎瓦、野草閑花,他均能感受出它的美、神與迷離”,也正是因為如此之耽愛園林,論園說景,臻此高境,后人恐怕難再企及了吧。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jié)舉辦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jié)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jié)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chuàng)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