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117年歷史的植物科學界“奧林匹克”首次來到發(fā)展中國家,來到中國。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24日在深圳開幕,109個國家和地區(qū)近7000名植物學工作者參會,見證中國植物科學的進步。
盛夏的廣東樹木繁盛花香四溢。國際植物學大會首次來到中國,選擇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市舉辦,圓了中國幾代植物科學工作者的夙愿。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武維華介紹,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在植物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中國植物志》于2004年圓滿完成,用了45年完成這個工作,超過400多位中國的科研人員參加編制,為我們摸清中國植物的家底和植物可持續(xù)性利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中國雜交水稻也有非常好的進展為全球食品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的植被圖、植物的光合作用機理、植物關鍵特性的研究,全基因組測序等等重大項目的實施也為解決國家糧食安全、植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
中國是全世界十分之一植物物種生存的家園,擁有高等植物3.4萬種,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建立2740個自然保護區(qū)和195個植物園,保護了65%以上的植物物種。英國著名植物學家史蒂芬·布萊克莫爾先生是推動國際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從2000年至今見證了中國植物園在保護植物多樣性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國有超過30000種植物物種,如何保存和保護它們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我看到,中國植物園之間的合作非常緊密,他們組織起來就像分工合作一樣,看護好中國不同區(qū)域的植物。這樣的組織非常有序策略也非常有用,而這些在其他國家是很難看到的!在別的國家,植物園都是各顧各的,但是在中國就像一個系統(tǒng),組織得非常好!”
從南方的紅樹林到北方的針葉林,從海南島的熱帶林到世界屋脊的凍原,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不間斷植被類型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農業(yè)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近年來,通過國際交流合作,中國在推進植物科學發(fā)展方面留下了堅實的足跡。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副秘書長朱偉華介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華大基因完成了重大的千種植物轉錄組工作。通過百余位世界頂級植物學家歷時八年的通力合作,從2009年到2017年完成了總共1174種不同植物物種的基因挖掘和比照進化分析。2010年,華大正式啟動千種動植物計劃。目前,華大所產出的植物學基因組數據占了整個世界植物基因組數據的70%以上。”
當前,人類正面臨來自資源和環(huán)境的巨大挑戰(zhàn),本屆世界植物學大會以“綠色創(chuàng)造未來”為主題,倡導關注植物、關注未來。大會在中國召開將烙上不可磨滅的中國印記。大會將以決議形式發(fā)布“深圳宣言”,用來指導未來植物科學發(fā)展方向,永久設立“深圳國際植物科學獎”,獎勵1-2位在植物基礎和應用科學領域杰出貢獻的科學家,還將積極爭取國際植物分類協(xié)會等國際組織落戶中國等。
國際植物學大會由國際植物學會和菌物學會聯(lián)合會授權舉辦,是植物科學領域水平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會議。大會每6年舉辦一次,首次大會于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迄今已走過全球12個國家16座城市。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 - 2017 WWW.m.bodypride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