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筆下的百年鐘樓再次開放 這一次為誰鳴響?
“飽經風霜的古老鐘樓,仍將兀立在金色的陽光中……在那緩慢而莊嚴的鐘聲里,高矮不一、臉蛋兒或蒼白或紅潤、有些身材豐滿、有些體形纖小的姑娘們,煥發(fā)著青春活力和朝氣,像小溪般涌入教堂。”
這是著名作家張愛玲在她高中英文習作《心愿》中描寫的母校、上海圣瑪利亞女校的一景。
7月2日上午,伴隨著“鐺——鐺——鐺——”的悠長鐘聲,女作家筆下的銅鐘再次敲響,封閉許久的鐘樓和禮堂再次打開了大門。這一次,老鐘樓將插上想象的翅膀,變成不同人的不同回憶。
鐘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幾經變遷,100多年前的上海圣瑪利亞女校如今已經成為長寧來福士廣場的組成部分。女校舊址上的古老鐘樓經過加固、修葺,將每個整點鳴音報時,同時對外開放,成為上海的又一處個性空間。
據(jù)了解,圣瑪利亞女校創(chuàng)辦于1881年。1931年秋,12歲的張愛玲進入圣瑪利亞女校學習,當時校園內中西式教學樓的北側是一座西班牙式禮拜堂,建造于1920年代,包括一棟鐘樓和一個禮堂,設有座位百余個。當時,這里是女學生禮拜禱告、聚集開會及上下課的鳴鐘場所。
禮拜堂曾經是女校畢業(yè)照的背景
舊明信片上的鐘樓和禮堂
1966 年,禮拜堂內新建夾層,夾層部分與主體結構相互獨立,鐘樓同時加高為三層。再后來,鐘樓和禮拜堂逐漸荒蕪,墻體多處開裂,局部基礎傾斜,禮拜堂北面入口出也出現(xiàn)了部分殘缺,原本西面漂亮的玫瑰彩色玻璃花窗也被封閉。整個鐘樓和禮拜堂已不復女作家筆下的面貌。
不過,隨著長寧來福士項目啟動,相關業(yè)主對這座上海市近代優(yōu)秀歷史建筑進行了仔細勘察、設計,經過近一年精心修葺、加固,使得今日的鐘樓和禮拜堂恢復了它最初古樸、優(yōu)雅、寧靜的面貌。
鐘樓舊貌與新顏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如今鐘樓的外墻復原為最初的灰黑色洗米石材質,禮拜堂內鋪設花紋素凈的大理石地面,兩側由連續(xù)立柱和拱券構成耳廊。曾被磚墻封閉的玫瑰彩色玻璃花窗也重見天日,四周其他窗欞、玻璃也以最初的風格和顏色修復。至于作為鐘樓標志的那口銅鐘,也仿制百年前西式教堂鐘,鐘面紋路經過特別設計,聲音渾厚,回聲悠長。
鐘樓和禮堂現(xiàn)景
復原的玫瑰窗
修舊如舊的墻面
復原后的窗欞
鐘
修葺一新的禮堂內部
據(jù)悉,整棟建筑還通過壓力噴漿加固了結構,同時由64根約30米長的錨桿靜壓鋼管樁托換舊日地基作為永久保護。
長寧來福士廣場方面表示,雖然鐘樓地處購物中心之中,但并不打算在其中設置商鋪,而是成為一個多變的個性空間:“可以走秀、可以舉辦藝術展,也可以嘗試婚禮、戲劇……”相關人士表示,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賦予這座百年鐘樓新生命,在其中上演繽紛摩登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