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案例:《紅樓夢》里大觀園的園林設(shè)計
《紅樓夢》的大觀園,不只是為元春造的,也不只是為寶玉黛玉等人造的,也是為許多書友造的,更是為許多園林愛好者造的。今天分享一篇來自暨南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張世群女士的文章,聽她談一談大觀園的園林設(shè)計,和《紅樓夢》里的建筑文化。
曹雪芹不是建筑師,中國園林從來也不只是建筑,它是文人精神上的家。
《紅樓夢》塑造出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典型形象——大觀園,它是紅樓人物活動的舞臺,也是曹雪芹總結(jié)當(dāng)時江南園林和帝王苑囿創(chuàng)作出來的世外桃源。大觀園的園林設(shè)計手法對于以后的園林建造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大觀園不同于一般的私家園林,它是為貴妃省親而修建的行宮別墅。書中寫道“凡有重宇別院之家,可以駐蹕關(guān)防之外,不妨啟請內(nèi)廷鸞輿入其私第,庶可略盡骨肉私情,天倫中之至性”,這句話就明確地點出了大觀園建造的目的——是為賈妃省親而修建的一處行宮。
《紅樓夢》從第十六回就開始了大觀園的建造,到第十七回建造完成。書中是這樣詳細(xì)描述的:“老爺們已經(jīng)議定了,從東邊一帶,借著東府里花園起,轉(zhuǎn)至北邊,一共丈量準(zhǔn)了,三里半大,可以蓋造省親別院了……正經(jīng)是這個主意才省事,蓋造也容易,若采置別處地方去,那更費事,且倒不成體統(tǒng)……如此兩處又甚近,湊來一處,省得許多財力,縱亦不敷,所添亦有限。全虧一個老明公號山子野者,一一籌畫起造。”(第十六回)“園內(nèi)工程俱已告竣”(第十七回)。這幾段文字詳細(xì)地介紹了大觀園的園址的大小、在賈府中的方位和建造過程??梢姶笥^園的建造利用了現(xiàn)狀園林院落進行的一項改造工程。這樣做的妙處是省時、省力,又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狀條件,因地制宜,巧妙構(gòu)思,因此可以說大觀園的選址、建造的構(gòu)思是十分巧妙的。園林布局的四要素是建筑、山石、水體、植物,而大觀園園林的設(shè)計也就是這四個要素的布局。
大觀園的建筑布局
大觀園中的建筑被一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中軸線上一路從南到北是,正園門、翠幛大假山、沁芳亭橋、玉石牌坊、省親別墅;這條軸線的東半?yún)^(qū)從南到北有怡紅院、嘉蔭堂等祭月賞月建筑群、佛寺道院建筑群(含櫳翠庵)、沁芳閘橋等;這條軸線的西半?yún)^(qū)是紅樓諸釵的居住區(qū),從南到北有瀟湘館、紫菱洲(綴錦樓)、秋爽齋、稻香村、暖香塢、蘅蕪苑、植物園景區(qū)(含紅香圃、榆蔭堂),其中滴翠亭在瀟湘館附近,藕香榭在暖香塢蓼風(fēng)軒附近,蘆雪庵與藕香榭相通。大觀園正園門附近還有花廳(議事廳)和茶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觀園西側(cè)諸釵的院落實際上是沿河(即沁芳溪)布置的,園中幾個重要的景點也是沿河而設(shè),而跨河的交通聯(lián)系是橋。
大觀園中的橋品種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shù)沁芳亭橋了。這座橋位于交通要道上,寶黛互往,均要經(jīng)過這座橋。沁芳亭橋是一座亭橋,即橋上建亭。此外在蘅蕪苑附近有一座折帶朱欄板橋,這是一座平板折橋。大觀園的東北角還有一座大橋,即沁芳閘橋,橋下有水閘,位于全園水源口處,提高水位。在從怡紅院到蘅蕪苑,到稻香村的路徑上,有一座橋名為“蜂腰橋”;從怡紅院到瀟湘館的路上,有一橋名“翠煙橋”,形式不詳,還有就是有的建筑本身也帶有橋,如藕香榭有竹橋暗接,滴翠亭有曲橋相連。由此可見,大觀園中的建筑形式繁多,布局錯綜復(fù)雜。“大觀園的一切池、臺、館、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為大脈絡(luò)而盤旋布置。”周汝昌先生的這段話點出了大觀園建筑布局的關(guān)鍵和靈魂。
大觀園的山
書中對于大觀園山石的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大觀園中的山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巖石堆成的山,即石山;另一類是土山。這種石假山園中有兩座,一座是位于園正門口北的眾所周知的“翠幛”,這是一座用白石堆起來的大假山,其主要作用有如四合院一進門處設(shè)的影壁,擋住入者的視線,增加入口處的空間層次;第二座是位于大觀園西北部的蘿港石洞。這是一座由怪石堆起來的大假山石洞,此石洞是水洞,“沁芳溪”穿洞而過,洞可過船。這兩座石山上均長滿了爬山虎之類的藤類植物。另一大類就是土山,即堆土而成的丘陵。這些山主要集中在園的北部,其所分之脈向東西兩側(cè)向南延伸到園的各處。這些山中有位于“省親別墅”北的大主山,所分之脈向西穿蘅蕪苑的院墻,其中怡紅院后有山,稻香村旁有山,還有一組賞月建筑“凸碧山莊“就建在一座小山的山脊之上。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