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常見古建筑的建筑形式及構造方式

2017-03-20 09:33:15         來源:建筑知識     瀏覽次數(shù):

  我們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筑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一、清代建筑的通則

  通則(又稱通例),是確定建筑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guī)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統(tǒng)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清式建筑的通則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寬與進深,柱高與往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臺明高度,歇山收山,廡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系。

  1、面寬與進深

  中國古建筑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筑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筑的通進深。

  古建筑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2、柱高與柱徑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guī)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guī)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3、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筑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wěn)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么,柱頭收分后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guī)定為7/1000。

  4、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中國古建筑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guī)定。清式則例規(guī)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占2份,飛椽出頭占一份。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shù)纳铣鲩埽址Q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臺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5、步架、舉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于2D,最大不應大于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

  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shù),清代建筑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筑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yōu)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筑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jīng)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編輯:lianq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古建筑在現(xiàn)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覺得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傳統(tǒng)元素越來越多,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tǒng)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中國古建筑中的氣口——天井(多圖)

  天井,在我國江南一帶的古民居及祠堂、廟宇中極為常見。老住宅區(qū),房屋與房屋之間或與圍墻之間圍出的露天空地稱之為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風最主要的構造,同時它能使建筑空間更加靈活,構成美妙的環(huán)境景觀。【詳細】

留住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重開發(fā)、輕保護,使古建筑的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