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樟樹的確就是路邊常見的樟樹,但只有野生樟樹才是保護植物。正如銀杏,在園林上應(yīng)用很廣,但只有野生的銀杏才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也正因為野生珍稀物種極具保護價值,2007年才會冒出“華南虎照造假”事件。
此外,記者了解到,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又稱“樹蕨”,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木本蕨類植物。在約1.8億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biāo)志??铸垳缃^,桫欏獨存,故桫欏又有“活化石”之稱。我國有11種桫欏。桫欏是一種喜濕陰生的植物,在深圳市域內(nèi)生長于塘朗山、梧桐山等地。深圳市域共有5種桫欏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記者從了解到的信息將5種桫欏的特征列舉如右:
桫欏
高度:莖干高達6米或更高,直徑10-20厘米。
葉片:葉片大,呈長矩圓型。
羽片:17-20對,互生,基部一對羽片長約30厘米,中部羽片長40-50厘米,寬14-18厘米,呈長矩圓形。小羽片18-20對,基部小羽片稍縮短,中部的長9-12厘米,寬1.2-1.6厘米,呈披針形,先端漸尖而有長尾,基部寬楔形。
鱗片:暗棕色,有光澤,呈狹披針形。
孢子囊群:生于側(cè)脈分叉處,靠近中脈,有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球形,膜質(zhì);囊群蓋球形,薄膜質(zhì),外側(cè)開裂,易破,成熟時反折覆蓋于主脈上面。
生長地:生于山地溪傍或疏林中,海拔260-1600米。
小黑桫欏
高度:植株高達2米多。
葉片:三回羽裂,葉柄黑色。
羽片:羽片長達40厘米。根狀莖短而斜升。葉片三回羽裂,小羽片長6-9厘米,寬1.6-2.2厘米,向頂端漸狹。
鱗片:黑棕色,呈線形,長達2厘米,寬1.5毫米,淡棕色,光亮,有不明顯的狹邊。
孢子囊群:生于小脈中部;囊群蓋缺;隔絲多,其長度比孢子囊稍長或近相等。
生長地:生于海拔480米~900米低山常綠闊葉林下、溪旁或溝谷中。
大葉黑桫欏
高度:植株高2-5米,有主干,直徑20厘米。
葉片:顧名思義,它的葉型大,長達3米,葉柄長1米多,烏木色。
羽片:平展,有短柄,呈長圓形,長50-60厘米或更多,中部寬約20厘米,頂端漸尖并有淺鋸齒。
鱗片:呈條形,長達2厘米,光亮,平展。
孢子囊群:位于主脈與葉緣之間,排列成V字形,無囊群蓋,隔絲與孢子囊等長。
生長地:生于溪溝邊的密林下,海拔600-1000米。
黑桫欏
高度:植株高1-3米,有短主干,頂部生出幾片大葉。
葉片:葉片大,長2-3米。葉柄紅棕色(小黑桫欏葉柄黑色)。
羽片:葉片上面羽片互生,斜展,呈長圓狀披針形,長30-50厘米,中部寬10-18厘米,頂端長漸尖,有淺鋸齒;小羽片約20對,呈條狀披針形。
鱗片:褐棕色,呈披針形,較厚。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小脈背面近基部處,無囊群蓋,隔絲短。
生長地:生于山坡林中、溪邊灌叢,海拔95-1100米。
粗齒桫欏
高度:植株高0.6-1.4米,主干短而橫臥。因葉邊緣呈粗型鋸齒狀而得名。
葉片:呈披針形,長35-50厘米。
羽片:12~16對,互生,呈長圓形;中部的羽片長12-40厘米;小羽片長7-8厘米,寬1.6-1.8厘米,先端短漸尖。
鱗片:淡棕色,呈線形,長15毫米,寬1.5毫米,光亮,邊緣有疏長剛毛。
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小脈中部或分叉疣;囊群蓋缺;隔絲多,稍短于孢子囊。
生長地:生于山谷疏林、常綠闊葉林下及林緣溝邊,海拔350-1520米。
最新評論: |
中國風(fēng)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m.bodypride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