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

2016-11-16 09:49:45         來源:上海城市規(guī)劃雜志     瀏覽次數:

  3整合數字化技術的上海近代公園研究

  3.1構建源流圖景

  首先是基礎信息的收集與海量信息的梳理。之后,借助數據庫(Database)技術、GIS技術和歷史研究方法,整合一手資料,對資料庫進行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分類錄入。通過加工、整理,提取具有共相的典型數據進行編碼重組和系統(tǒng)化的分類、編輯,將幾何圖素和屬性轉換為可供顯示的圖像,運用圖表繪制、展現(xiàn)作品流變風格和思想在時間、地域上的交織關系。同步進行圖片、視頻、工程圖、文檔等多媒體信息的收集與電子版本的轉化,借助MicrosoftAccess歸類存檔,為下一步建立完整的圖文影音數據庫搭建框架。

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

MicrosoftAccess初步建立的上海市復興公園數據庫

  3.2探究公園與城市的互動關系

  研究借助GIS、RS、空間句法等技術手段輔助研究上海近代公園和城市空間在市域與園域兩種不同尺度下的互動關系,從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城市邊界拓展、使用功能變化、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空間承載等角度歸納園林的分布特征、邊界形態(tài)和園林內部的空間演變過程。從城市公共空間演變的角度探索上海公園與近代的社會政治、文化藝術、城市發(fā)展等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在此基礎上,將所得的市域和園域子數據庫在時間維度上與園林風格、思想的源流進行比對和完善,綜合形成上海近代公園的整體圖景,并實現(xiàn)涵蓋面廣且具有譜系線索的圖文影音數據庫的構建。

  3.2.1市域:上海近代公園空間的分布特征

  由于華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近代上海呈三足鼎立之態(tài)勢,之后又有民國政府設置上海特別行政區(qū)形成縣市分離,導致近代上海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懸殊,空間破碎化嚴重,這些都與上海近代公園空間的演變關系密切。

  在對上海城市空間進行類型學劃分的基礎上,研究從公園外部環(huán)境入手,運用GIS技術,結合三維模型,對外部空間的通視性、公園的可達性進行定量分析,模擬公園周邊環(huán)境的物質組成肌理對其空間演進的滲透過程,包括周邊城市交通走向、街道形態(tài)、建筑特征、功用業(yè)態(tài)等方面。研究更進一步在市域層面繪制該尺度下的園林總體分布圖,將傳統(tǒng)測量學方法所得的近代公園歷史地圖通過GIS與現(xiàn)狀地圖建立空間映射關系,追溯上海公園以租界為據點向整個市域空間發(fā)展的軌跡。運用空間句法對近代公園與城市空間的幾何拓撲關系進行解析,梳理兩者在空間上的邏輯與結構關系,從圖論及量化角度推演上海近代各時期公園在空間邏輯演進中呈現(xiàn)出的特征趨向,明晰公園空間界面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交互關系背后蘊含的深層運作機制,并構建上海近代公園市域子數據庫。

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

按公園類型劃分的市域子數據庫界面

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

按時期年份劃分的市域子數據庫界面

  3.2.2園域:上海近代公園內部園林空間的演變特征

  園域層面以歷史事件及人物為切入點,觀照上海近代公園內向自律的發(fā)展過程,闡明西方近代園林技術、制度和觀念的植入,以及近代民眾思想及需求轉變下園林內部空間的演進過程。

  在技術手段上,運用GIS與CAD的結合快速生成園林地形,3DGIS建模軟件結合3DMAX、SU重建上海近代公園的景觀模型,并以桌面式虛擬現(xiàn)實系統(tǒng)實現(xiàn)個案全貌的呈現(xiàn),以此展開全視角、多維度的園林分析??紤]到歷史數據的缺失現(xiàn)狀,采用時間斷面的方法,選取公園典型時段進行模型構建和空間分析,歸納提煉出上海近代公園的典型特征。

編輯:lianq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