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花道精神:從“死狂”到“物哀”

2016-10-09 14:39:35    作者:李冬君     來源:經(jīng)濟觀察報微博     瀏覽次數(shù):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從“死狂”到“物哀”

  武士道“死狂”的另一面,是日本花道里的“物哀”精神。日本人在“死狂”中求死,在“物哀”里看生,從武士道到花道,完成了一個生命的過程。

  多愁善感、毫不留情、哀婉、凄美、殘酷等等,就是我們通常無法理解的日本人的“物哀”了。日本人觀花,是在落花一瞬中感悟人生無常,正是這種人生無常感打開了日本人的“物哀”之眼,在插花儀式中觀花悟人生,形成日本特有的花道精神:人生如花開花落之短暫,與其“賴活”,還不如以美的盛姿,去裝點生命的一瞬以求“好死”。如果武士道是日本人的手背,那么花道就是他們的手心。從這兩點進入日本文化,應(yīng)該是了解日本人比較容易的一個視角。

  日本一位植物學者說,沒有文化的原始地方,是不會培育花的。喜馬拉雅原住民就討厭家畜不吃的花草。而養(yǎng)花的文化中心,世界上只有兩個,西方從希臘到羅馬乃至西歐,東方是中國和日本。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對于原始生存狀態(tài)的人,花草是解決人或牲畜的食料,與人的精神、審美或文化無關(guān);第二,花草是一種文化,它超越了原始生存的功利性需求,直接進入人的精神生活,對花的態(tài)度,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格調(diào)。

  的確,日本人愛花獨特,愛出了信仰色彩,悟出了生死在落花一瞬中獲得的美學意義,這印證了知堂老人所說的:日本文化的特點是美。

  永恒的“物哀”

  對于日本人來說,“物哀”不僅是情和意的狀態(tài),還是知的態(tài)度。知、情、意是合一的,可文化的選擇,卻往往突出其中一字。例如,古希臘文化是愛知的,情、意二字,亦趨于知,連藝術(shù)都知性化了,哲學就更是愛知的學問了。而日本文化是主情的,表現(xiàn)為一種“物哀”的美學樣式。

  “物哀”在這里并非消極的心態(tài),也沒有頹廢意識,而是關(guān)于人對花所產(chǎn)生的生命感發(fā),賦予了美學意義上的道德指向,所謂“仁民愛物”和佛教慈悲心,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在日本人看來,瞬間是一種時間的殘缺美,在這瞬間的殘美中截取人生的意義,以獲得對終極死亡的自由,才是一場永恒的“物哀”。

  審美意識和宗教感結(jié)合,是日本人知、情、意的神性底蘊。神性不在人的理性范疇內(nèi),它便成為日本人的信仰托所。于是,幸運的日本人,可寄存信仰的地方很寬敞,既在審美領(lǐng)域,也在生活中。

  人是什么?這個答案怎么寫?應(yīng)該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答案;花也同樣,觀花之眼十人十色。日本人以“物哀”之眼看花,情色皆美,內(nèi)心卻難免焦慮,獨缺陶淵明的“悠然”之心。因此,日本人的任一“花道流”都離不開禪佛為花道立憲,以“禪”定神。但如果僅僅以“禪”安頓他們的焦慮之心,畢竟瞬間太短,有太多的來不及,日本人便要抓緊消費那一瞬的生命。

  日本民族的這種內(nèi)心緊張,也許來自于他們的島國風土,即使面對他們視為生命的花,也不能完全釋放出來,“物哀”反而加劇了這種緊張感。因為日本四面環(huán)海,茫無際涯,島國像被大陸流放的浪子,如落花一朵,飄搖在太平洋上。那片土地的身世,給生長于斯的民族,一個刻骨銘心的“棄兒感”,好像先天被大地拋棄,于是在其文化的骨子里,便沉淀了一種宿命般的浪人情結(jié),并由此養(yǎng)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zhì)。

  浪人尋求歸宿,目標是大陸,對大陸懷有一種回歸的期盼和感哀的眺望,形成“物哀”的心結(jié)。只要這種風土不變,“物哀”之心就會恒在,重新融入日本風土,養(yǎng)成日本人的性格基因。一旦有機會就會由“感哀的眺望”,化為“死狂”的豪邁,一躍而登陸。

  同樣是海洋民族,希臘民族因其與大陸相連,而有足夠的自信,去引領(lǐng)文明的風騷;日本民族則因其孤懸海外,處于文明的邊緣,而難免自卑。

  自卑,帶來了正反兩面,正面是歸依,反面是征服。派遣唐使,當然是歸依;可是搶占朝鮮,覬覦滿洲,那就是要征服。奈良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人有歸依,也有征服。期間,打了兩仗,跟唐朝打,跟明朝也打,結(jié)果,都像落花一樣,敗了;但明治維新后跟晚清打,贏了;二戰(zhàn)時再戰(zhàn)中國,最終還是,敗了。因此,這種孤懸海外的島國風土,恐怕使得日本人的“物哀”情結(jié),一時難以化解,也許要做好永恒之精神準備。

編輯:zhuweixu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者,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相關(guān)閱讀

最受日本人喜愛的景區(qū),就在西安的東郊

  青龍寺座落在西安樂游原上,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興盛于唐代,據(jù)說這里曾是太子的府邸,也有人說是種植藥材的地方。【詳細】

日本留下的戰(zhàn)爭遺址經(jīng)改造成最獨特的酒店

  平時大家比建筑,都是比誰的最高誰的最豪華,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高高的大廈,但我國不走尋常路,建了一個逆天的建筑,深坑酒店,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酒店,也是第一個被建在坑里的酒店。【詳細】

日本園林展將成為日本最大的園林專業(yè)展會

  一年一屆的日本園林展GARDEX將于2018年10月10-12日期間舉辦,該國際展會的主辦單位是日本農(nóng)業(yè)部,展出場地位于千葉縣幕張國際會展中心。逾萬平米的展館預(yù)計將吸引來展商數(shù)量1400多家,專業(yè)觀眾40000人次左右。【詳細】

為什么日本和美國居民多數(shù)選擇建造木房子

  美國和日本為什么居民使用木結(jié)構(gòu)房子比較多,仔細下面介紹都明白日本何美國居民都比國人注重安全這塊,感覺遇到任何問題自己會去想有效的辦法解決。國內(nèi)地震很多次了為什么還是很少人考慮建造木房子呢,采用木房子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