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綠化觀賞苗木產業(yè)如何邁向標準化

2015-11-04 08:32:09    作者:朱挺補 羅紅霞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瀏覽次數:

  生產標準

  選擇好品種,并且制訂了商品標準,也就是為生產設定了目標。這就需要生產機構有一整套工業(yè)化生產技術管理規(guī)程,給苗木提供最有利于達到高品質、快速生長的各種條件。生產標準的關鍵詞是安全、高效、環(huán)保。實行標準化生產,是在這一產業(yè)鏈低端環(huán)節(jié)取得核心競爭力的最佳手段,相對快速、較大的生長量和低成本既可以爭取時間,又可以提升商品價值。

  生產標準(生產技術管理規(guī)程)分管護和培育兩部分。管護主要包括病蟲害防治、除草、防旱、排澇及各種災害的防御等,關鍵詞是“以防為主,防范于未然”。培育主要包括灌溉、施肥、修剪、各種設施、資材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等,關鍵詞是“精細化、量化、快速、高品質”。

  大部分先進國家苗木生產獲取科學數據的方式和生產標準的制定程序,是我們學習的模板。他們初步確定可種植的品種后,就以收集到的有關技術資料為基本參考,開始在科研基地或準備大批量生產的基地進行小批量試種。

  試種的過程是將試種植物分成若干組進行全方位大量對比試驗,適當改變各種生長條件,PH值、EC值、基質配方、光照、溫度和濕度是相對關鍵的幾個參數指標,任何一個參數的變動都有可能帶來不同的生產結果。尤其是在植物各個生長發(fā)育階段的施肥方面,既做用量的變化對比試驗,也做調整各種肥料元素、微量元素的配合比的變化對比實驗。經過一個甚至多個生長周期的測試,收集到大量原始數據,通過對多組植物生長狀況的觀察對比,選出一組品質相對最好、生長相對最快的植物相對應的各種數據,作為制定在此基地進行大批量生產的標準依據。

  這樣就提前找到了一種相對而言高效生產的科學方法。這也是一個精細化和量化的過程。有了這些必須的過程和必要的條件,公司才把此品種的商品標準、生產標準和批量種苗發(fā)放到基地,開始大批量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每天都會留下詳實的觀察記錄和生產管理日志,并且根據生產條件的變化和生長狀況做適當調整,甚至繼續(xù)做多方面的對比試驗。生產周期結束后,綜合相關生產管理檔案資料進行總結,做出下一生產周期或下一生產批量更加合理的量化、精細化的生產標準。

  我國大部分綠化觀賞苗木企業(yè)的思維和行為程序基本上和國外先進的苗木產業(yè)處于本末倒置的狀態(tài)。大部分從業(yè)者是根據市場流行和暢銷的植物來選擇生產品種,不認真考慮自己所在地的各種條件是否適合生產,不太清楚引進品種的商品標準是否適應市場需求。他們往往是把選擇的植物批量栽種到基地以后才考慮怎樣管護和培育,大部分基地沒有全面合理的生產管理安排、日志記錄和歷史檔案。在生產過程中,意外情況屢屢發(fā)生而不知所措,例如等病蟲害發(fā)生以后才倉促救治,會使苗木生長狀況不如人意。這個產業(yè)發(fā)展到今天,只有一些零散的、局部區(qū)域的、非系統(tǒng)性的生產管理文字記載資料,它們完全不能支撐現(xiàn)代生產標準的科學制定。

  所以,苗木行業(yè)人士要潛下心來,補好對比試驗這一課,做好量化記錄,因地制宜地借鑒別人的經驗,找到相對而言最適用的精細化生產管理培育方法,制定出科學的商品標準和生產標準,用以指導企業(yè)發(fā)展。

編輯:wangy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