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園林記憶的“耄耋老宅”

2015-05-15 08:44:28         來源:南方日報     瀏覽次數(shù):

  番禺,在不少老廣州的心目中,總是有著不一樣的地位。這里是廣府文化的“根”。與西關的市井風情相比,番禺的水鄉(xiāng)氣息更能勾起人們心中的鄉(xiāng)愁。這里星羅棋布的古村落、古祠堂、古廟宇、古園林、古民居,蘊含著嶺南文化的精華,也孕育了不少嶺南建筑的典范,“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余蔭山房、嶺南祠堂建筑代表留耕堂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更多的園林卻隨著歲月的流逝,無聲無息地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伴隨著它們遠去的,還有人們對“魚米之鄉(xiāng)”的昔日記憶。為了延續(xù)鄉(xiāng)村文脈,南方日報將與民間文保團體攜手,推出“番禺近代莊園尋蹤”系列報道,一同深入鄉(xiāng)間,尋訪那些被時光湮沒的莊園,發(fā)掘背后不為人知的往事,并為歷史建筑與鄉(xiāng)村文化保護提供更多的線索。

  日前,“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xié)會”成員向本報記者報料,在番禺大龍街新水坑村里發(fā)現(xiàn)了一座被荒草埋沒的祠堂式建筑,名為“朗存家塾”。根據(jù)蛛絲馬跡的文獻記載,這座年近“九旬”的老房子背后,竟然隱藏著一片消失多年的民國園林,還勾起了一段幾近被遺忘的華僑史。

  故園芳蹤不見,老宅遺證猶存

  夏日午后的新水坑村安寧而靜謐。在新水坑村村民的口中,一直流傳著一個叫做“花園”的地名。然而,無論游人如何細心尋找,卻沒有發(fā)現(xiàn)絲毫園林的痕跡。按照村民的指引,記者一行在南約上街的路口,找到了一座大門緊鎖的宗祠式建筑,大門上蒼勁有力的“朗存家塾”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這里是南約上街17號。家塾主體雖然是中式建筑,庭院外卻披上了一件西洋“馬甲”——它的圍墻與拱形大門是近代西方式的,蔓藤植物爬滿了傾頹的外墻,門旁的兩條柱子表面大片剝落,門上的鐵條同樣銹跡斑斑。墻面貼著各種“牛皮癬”,記者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文保單位的掛牌。村民為記者打開大門,家塾的前院雜草叢生,令人不禁心生唏噓。

  據(jù)村民介紹,朗存家塾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被空置。但跨入大門,記者還可以感受到這里當年的恢弘氣勢。仙鶴、祥云、柳葉、菩提……屋檐上的灰塑圖案、顏色仍然清晰可辨。家塾內(nèi)有兩進,大門兩旁設有兩條青云巷,一條叫“蓮茂”,另一條叫“芝祥”,似乎在說明房子主人對富貴氣象的鐘情。

  在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xié)會會長劉偉倫的細心觀察下發(fā)現(xiàn),門上有些小字已被劃花,但仍可勉強辨認出“沙墟接龍造”“民國丙寅年”等字跡。這是在告訴我們家塾的身世?民國丙寅年即1926年,如果這真是老房子的“出世紙”,那它如今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

  大屋占地約200平方米,通風良好,盡管滿布灰塵,亦不覺局促。不過,房間內(nèi)的陳設早已清空,只在廂房留下一張紅色水磨石凳。不過,東廳留下的一個花罩述說著這座房子曾經(jīng)享受的“榮華”:花罩上的木刻雕花精美繁復,刻滿了花鳥藤蔓,殘留的斑駁金箔仍在閃閃發(fā)亮。

  可是,村民口中傳說的“花園”在哪里呢?記者走遍了整個家塾,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園林的痕跡,然而,在東廂房的側門上,卻寫著“花園五隊”幾個黑色大字。不過,側門早被村民堵死,背后也只有一堵墻,墻外是幼兒園。

  有年長的村民告訴記者,在朗存家塾的北面和東面,最初確實曾經(jīng)有過一個大花園,約占兩畝地。準確來說,朗存家塾也曾是這座花園的一部分。園內(nèi)流水潺潺,沙梨、荔枝、芒果、番石榴、白蘭花等層層簇擁,碩大的假山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是,隨著時間流逝,花園的遺跡漸漸湮沒不存,原址也被修飾一新的幼兒園取而代之。“花園”只剩下村民口中流傳的一個地名。

編輯:zhaoa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