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抄襲是中國設計師的通病
建筑尺度要看建筑服務的目的
記者:有個設計師提問,建筑比例和尺度對萬神廟等古典建筑影響很大,才會有后來的柯布西耶著名的紅尺和藍尺,但如何解釋蓋里和扎哈的建筑?
柳冠中:這個問題又是從“形”——技巧層面上提出的,沒有去了解這些建筑背景。羅馬萬神廟的尺度是做什么的?那是供奉神的!肯定尺度要大,要夸張神的偉大。歐洲古典建筑是以神為本,不惜工本的。金字塔、古埃及神廟,這些建筑的比例失調,顯出了人的渺小,神的偉大。這些歸結為都是神的尺度。
柯布西耶講究人的尺度,一定跟“人”要接近,但是當時強調封建時期的教堂,仍然會向公共建筑過渡,貫穿文藝復興的痕跡,尺度向人接近許多。
威尼斯總督宮,已經(jīng)到了文藝復興的萌芽了,第一層是柱子,第二層是回廊、柱廊,第三層是貼著馬賽克和大理石有窗子。這三層在老遠看非常清楚,橫向的水平分割,不是縱向的夸大神。它更加像現(xiàn)代的建筑,不像圍繞神的古代建筑。沒有那么奢華,開始回歸到人的尺度,這個尺度是紀念人,是社會人的尺度。
包豪斯設計學院、“白房子”就是住宅,就是人的尺度。蓋里是紀念碑的尺度,是他自己的尺度,他根本沒有強調人的尺度。他要夸耀自己,顯示自己。他可能講究了城市的尺度,自己的尺度,但并不是人的尺度。我并不迷信蓋里,他可能是建筑師出身但是過于炫耀自己了,做品牌去了。
包括天安門,長安街那不是人的尺度,是國家的尺度?,F(xiàn)如今很多大學校園沒有利用人的尺度,大寬馬路的設計,讓學生感覺和校園沒有什么特別關系,學生要么在宿舍,要么在教室,幾乎沒有什么溝通和交流的空間。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一直強調的是人的尺度。而我們一直強調體現(xiàn)權力、國家形象、城市地標,可那并不是人的尺度。
設計師寧可“眼高手低”
柳冠中:對于尺度問題,中國建筑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都值得深思,舉個例子,家里10間房子,兩層樓,又有游泳池,你可曾想過家庭成員有多少?一個游泳池一天要用多少水?一天游幾次?水暴露在霧霾天氣之下,臟不臟?你換不換水?要從人的尺度著想,并不是尺寸,要從人的心理和生理去著想。
比如皇帝寶座的尺度,他是擺派的。寶座上不能歪著躺著,必須擺正了體現(xiàn)威嚴。高高在上,這是帝王尺度。再比如老板不愿意約下屬到家里談話,下班不愿意見員工。老板在辦公室里面大班臺后面的老板椅上,你就不敢同他大聲講話了。這就是老板的尺度。社會對人的認同,一切要從設計本源出發(fā)。
設計師不應該鉆到技巧上,不能用單一的黃金比例考慮所有設計問題。室內要圍繞人的尺度開展設計,臥室一旦比較大,床一定是要靠著墻,甚至要做空間隔斷讓床靠著,這樣才有依托感覺,這就是尺度。
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注重技巧,而沒有思想,將來怎么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對于社會發(fā)展,專業(yè)發(fā)展沒有意義,反而把下一代帶壞了。
柳冠中設計心得:
注重需求目標系統(tǒng)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內部因素;
注重結構關系而不是元素;
注重整體而不是局部;
注重過程而不是狀態(tài);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釋;
注重祈使而不是敘述;
注重設計師與用戶的“主體間性”;
因勢利導,適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