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獅子林:"假山王國" "天然畫本"

2015-01-22 08:33:09         來源:中華建筑報     瀏覽次數:

  在名園薈萃的蘇州,獅子林以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群聞名于世,位列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正是其真實寫照。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贊其為“天然畫本”。

  獅子林位于蘇州古城園林路,占地1.1公頃。2000年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例證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經有673年的歷史。

  六百多年歷史滄桑

  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園,元至正二年(1342年),高僧天如禪師惟則的弟子為奉其師所造。天如禪師因師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獅子巖,為紀念自己的師傅,取名“師子林”,又因園內多怪石,形如獅子,亦名“獅子林”。

  當時許多詩人畫家慕名來此參禪,留下許多佳作,著名的有朱得潤的《獅子林圖》、倪瓚(號云林)的《獅子林橫幅全景圖》、徐賁的《獅子林十二景點圖》。一些畫作甚至傳至皇宮,獅子林由此名聲顯著,至元末明初,已成為四方學者賦詩作畫的名勝之地。

  天如禪師謝世以后,獅子林逐漸荒蕪。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明性和尚重建獅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現興旺景象。至清康熙年間,寺、園分開,后為衡州知府黃興祖買下,取名“涉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黃興祖之子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圮,惟假山依舊。1917年,上海顏料巨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叔祖父)購得獅子林,用了將近7年的時間整修,并冠以“獅子林”舊名。新中國成立后,貝氏后人將園捐獻給國家。獅子林于1954年對公眾開放。

  “假山王國”樂趣橫生

  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

  獅子林假山是中國園林大規(guī)模假山的僅存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山洞采用迷宮式作法,通過蜿蜒曲折、錯綜復雜的洞穴相連,以增加游人興趣,所以其山用“情”、“趣”二字概括更宜。據傳乾隆皇帝當年下江南游玩獅子林時,在這座假山迷宮里走了兩個時辰也沒有走出去。清代學者俞樾贊譽獅子林“五復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當代園林專家童寯評述獅子林假山“盤環(huán)曲折、登降不遑,丘壑宛轉,迷似回文”。

  獅子林東部疊山以“趣”為勝,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經獅子座為擬態(tài)造型,進行抽象與夸張,構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國”。山體分上、中、下3層,有山洞21個,曲徑9條。崖壑曲折,峰回路轉,游人行至其間,如入迷宮,妙趣橫生。山頂石峰有“含暉”、“吐丹”“玉立”“昂霄”“獅子”諸峰,各具神態(tài),千奇百怪。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蒼勁,更添山林野趣。假山西側設狹長水澗,將山體分成兩部分??鐫径煨拗耖w,閣處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狀,把假山連成一體,手法別具匠心。園林西部和南部山體則有瀑布、旱澗道、石磴道等,與建筑、墻體和水面自然結合,配以廣玉蘭、銀在、香樟和竹子等植物,構成一幅天然圖畫,使游人在游覽園林,欣賞景色的同時,領悟“要適林中趣,應存物外情”的禪理。

  乾隆六次游玩

  獅子林對皇家園林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這與乾隆皇帝有關。據說,乾隆皇帝對獅子林非常贊賞,自第二次南巡起,每次南下都必游獅子林。據記載,乾隆皇帝曾經六次游歷獅子林,總共題匾三方,題詩十首。不僅如此,他還在北京的圓明園和承德的避暑山莊中仿建獅子林,可見乾隆對于獅子林的鐘愛。

  關于乾隆游覽獅子林,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據說當年乾隆在獅子林的假山洞中游玩,找不到出路,就喊:“誰能背朕出去?”于是被背出來后,乾隆大喜,興頭之上,提筆寫了“真有趣”三個字,想賜給獅子林做匾額,但寫后就后悔措辭太過幼稚,實不像是出自帝王之手。狀元郎黃熙看出乾隆心思,靈機一動,上前奏道:“臣見圣上御筆,筆筆鐵畫銀鉤,字字龍飛鳳舞,其中這個‘有’字,更是百媚千態(tài)。臣冒昧該死,望乞圣上將這個‘有’賜予小臣。”乾隆一聽,大喜,知道他是替自己解圍,于是將“有”字去掉賜給了他,留下“真趣園”作為匾額,果然清雅逸致。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fā)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fā)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蘇州:河流與絲綢織造的城市(多圖)

  小橋流水的蘇州古城中有一條名叫錦帆的路。其實這條路本來是一條河,一條護衛(wèi)吳國王宮的護城河,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直至近代才被填河成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