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空城并非好政績 要讓城市骨架上長肉

2015-01-09 08:39:14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

  過去十幾年,我們的城市建設有很大的進展,無論是人口戰(zhàn)略、城市比例還是城市規(guī)模都令人矚目。對于這些變化,有很多人點贊,也有很多人吐槽。點贊有點贊的道理,批評也有批評的根據,都是我們今后城市發(fā)展的基礎。

  未來五年之內的城市發(fā)展,跟過去十年相比,可能要有一些不同和轉變。要從之前的高歌猛進,轉到節(jié)奏慢一點、集聚程度提高一點,要加強城市建設的質量。打一個比方,一個小孩要長大,其中一段時期先是抽條,長得很嚇人,之后要多長一點肉,需要足夠的肌體才能算是發(fā)育健全。

  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50%,從建設面積、開發(fā)投資等各項指標看,其速度都是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這可以比作“長骨架”的時期。但是,一些城市的骨架可能拉得太大了,以至于繼續(xù)發(fā)展都成了問題。倘若未來五年不能再保持過去15%以上的增長速度,如何走上新常態(tài)是個大問題。此外,我們的環(huán)境問題已經帶有政治性色彩,財政和地方債務等等問題也都需要討論。在此情勢下,如果能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倒也還好,問題是從國際和國內形勢的種種跡象來看,現在的城市發(fā)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所以,整個國民經濟需要在城市建設上做一點轉變。

  所謂城市形態(tài),總有一些內涵要求。這些年的城市化對城市內涵要求可能關照得不夠,因此要增加城市內涵。從經濟學角度看,城市是一個高密度的社會經濟體。一個城市幾平方公里,到底住了多少人?晚上還有多少人在住,白天又有多少人過來工作?當這些數字達到一個臨界值,我們就稱之為城市。但是,這些年來以“長架子”為主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把這個概念淡化了。

  第一,城市的概念已經不再清晰。我們語境里的城市概念,跟其他國家的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的很多城市比歐洲的整個國家或地區(qū)還要大,重慶有8.2萬平方公里,哈爾濱有5.3萬平方公里,而整個蘇格蘭只有大約7.8萬平方公里,而蘇格蘭還不是一個城市。

  要發(fā)展城市,必然要考慮用多大的空間擺動投資,擺動經濟,這都聯系到土地問題。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實際上憲法嚴格規(guī)定的是城市的城區(qū)土地屬于國家所有,現在卻變成了城市土地國家所有,只要劃進城市都算,導致我們的“骨架”拉得很大。當然,這樣有好也有壞。沒有拉大的骨架,也就沒有中國城市的今天,同時,我們的城市質量也就不可能很高,因為要支持高密度的社會經濟活動,需要龐大的單位土地面積。

  我們現在認同的城市化沒有邊,而歷史上的城市有邊——城墻。那個時候出于防衛(wèi)需求,城墻建設輕而易舉,古代的城市規(guī)劃很緊湊?,F在的房屋突破了城墻限制,城市的概念又變成城鄉(xiāng)一體的行政區(qū)劃,這樣就導致范圍和規(guī)模的過分擴大。今后能不能往里收一收,真正把城市建設集中到城區(qū)來?

  城市建設不要光注重地面,還要注重地下。新加坡的城市規(guī)劃,地面往下兩百米,二十米干什么,六十米干什么,都有計劃和標準,而我們現在往下投資十米,財政就已經無力支撐。地方攤得太大,城市建設就很難達到有效運行的標準。再往城市投,再往城建去投,城鄉(xiāng)差距就更大。

  城鄉(xiāng)一體化是指權利的平衡,權利平等加上流動,最后才能縮小城鄉(xiāng)人均收入差距?,F代化的發(fā)展,就是讓城市越來越像城市,而農村則越來越像新農村。所以,要把城市概念收縮到城區(qū)概念,城市這個概念已經變了。

  現在很多地方開發(fā)了新城,萬事俱備、就缺人氣,當然也有北京、上海這樣太擁擠的城市,但是我們其余六百多個城市的主流現象、主要傾向還是硬件太大、人氣不足,這樣會使我們投資和管理的精力膨脹開來,很費工夫。

  第二,在城市建設中要有城區(qū)概念。什么叫城區(qū),憲法有這個概念,城市郊區(qū)的土地并非國有,要與市區(qū)土地分開,要有城區(qū)標志,要有標準,哪怕一個縣城也要有一組指標定義。但現在,哪里算城區(qū),哪里算郊區(qū),一平方公里土地能容納多少人算城區(qū),我們連最基本的標準都沒有。

  城市擴張要有一個指標,密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外擴?,F在城市都稀稀拉拉,卻還想再跨出去搞一個新城,想法再好,也撐不起來。老城與新城之間有發(fā)展規(guī)律,老城密度達不到臨界點,就沒有建新城的必要,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新城造得很好,規(guī)劃也很好卻缺乏人氣的原因。只有過了臨界點才能往前走,否則撐十年也撐不起正常的城市人氣,因為原來老區(qū)的壓強不夠,集聚的資源不夠。

  上海是整個亞洲最大的工商業(yè)都市之一,現在的擴張建設也出現了問題。上海大洋山新區(qū)規(guī)劃三百平方公里,人造的碧水湖從空中看是一個正圓形,建設規(guī)劃得很漂亮,可到那去訪問,當地工作人員都說要“聚精會神聚人氣”,還是人氣的問題。很多城市的老區(qū)壓強如果不夠密,其實應該收縮一下,把有限的資金配套到老區(qū)的完善上去。

  第三,要確立城市建設的人才標準。過去強調擴張的人才戰(zhàn)略,做大規(guī)劃、做大工程,但是哪些城市真有活力?這邊修了一個劇場,那邊有一批人天天在想辦法安排演什么戲劇;圖書館不但要有書,而且還要有人去看書。這些事都是要花心思去管理的,而我們現在很多公共設施都沒有人員活動,卻還照樣發(fā)補貼、薪水。

  現有的城建設施要吸引人去利用,這是下一步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方向。留一座空城不是好政績,反而是負面的政績?,F在我們有了骨架,就看誰能夠往骨架上長肉,吸引人氣。

  有一些案例挺有意思,同樣的城市人口,同樣的消費水平,如果讓一些積極分子去攪動,活動頻率就會高起來。加上處于發(fā)展轉型期,我們對文化的需求、對活動的需求都會大增。中國的城市不要再往鋪攤子上做文章,而要往已經攤開的面積上下功夫。

  最后一點,要遵守市場的自發(fā)性。我們總覺得城市規(guī)劃很復雜,沒有專家、沒有官員、沒有人畫張圖怎么行?這么說也有道理,因為中國真正懂城市的專家太少。但是,再好的專家知識也有限,因為世界變化太快?,F在城市遇到的問題是:商場空空如也,等著客人上門;而電商到處在找地方建配送倉庫。所以,無論如何,得給變化很快的城市建設留一點自發(fā)性空間。

  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很有意思,土地要批在哪兒,是讓開發(fā)商和市場來說,然后再給城市空間去對接,不是一切規(guī)劃都是自上而下。自上而下很重要,但是存在信息成本問題,誰能預言未來要怎么生活、怎么消費、怎么娛樂?所以,要給城市的活躍發(fā)展留下足夠的自發(fā)性空間。

  我們很多新區(qū)不成功,一些工業(yè)區(qū)、高新技術園區(qū)還不如城鎮(zhèn)。浦東新區(qū)成立的時候請專家去開會研究,我問了一個問題:陸家嘴有沒有讓保姆買東西的地方?我們現在的城市太高大上,高大上的結果就是生活不方便。市場都歡迎高端人口,結果沒有低端人口,高端人口就被迫“變成”低端人口,因為不得不自己澆花。

  面對城市的多樣化,城中村可以十年不拆,不能按國有土地房地產業(yè)模式去搞,那樣成本上去了,城市競爭力和舒適性下去了。從短期看,城中村里的消費能力挺強,他們是我們城市的尾巴、農村的頭。但在城中村里,人民的房子隨時可以拆掉,那要怎么投資?我們的政策一定要給城市發(fā)展留一點自發(fā)性。紐約還有格林威治村,還有很多小藝術家,人生的成長道路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來的,城市建設也要慢慢變成多元化的城市空間,這是我們下一個階段要做的。過往這些年在高歌猛進、硬件擴張,現在要進行一場新的比賽,要讓我們的城市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義、方針和性質【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zhèn)【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印發(fā)《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xù)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tài)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fā)表題為《可持續(xù)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qū)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