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德國漢堡市第一市長 奧拉夫·肖爾茨
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
《21世紀》:在德國,哪些產業(yè)領域最具創(chuàng)新的潛力?漢堡市如何參與和推動這些創(chuàng)新?
肖爾茨:怎樣利用好能源將是未來創(chuàng)新的重要領域。數周之前,漢堡市舉辦了首屆國際風能大會,全球超過1300人參加了這項活動,我想這會是一個重要的商業(yè)領域。
我們需要找到更合理的方式使用電能,使其不對環(huán)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又要給我們的市民必要的電力以支撐經濟的發(fā)展和私人生活。我想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能源的產生不僅發(fā)生在陸地,也會發(fā)生在離岸的海域——漢堡的一些大型企業(yè)正在試圖解決通往更多海域的難題。
然而,輸電網的問題仍待解決。我們開始開發(fā)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當它們變得越來越重要時,我們意識到,這些天然能源的自然屬性,要求一個更為強大的輸電網絡。它們依靠的是陽光和風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平衡的系統(tǒng),把它們從誕生的地區(qū)輸送到需要的區(qū)域。所以,德國境內最大的活動之一,將是從北到南建立一條現代線路,使得南部地區(qū)用上北部的風力能源。讓電能跨越陸地運輸,將是一項非?,F代的技術創(chuàng)新。
IT是另一塊創(chuàng)新的重鎮(zhèn)。電子商務將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而漢堡正是電子商務的中心城市之一。大型企業(yè)正在從傳統(tǒng)商務向電商轉移,對于電商技術仍然留有投資的空間。我們也看到,很多美國的互聯(lián)網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十分活躍,比如Facebook,twitter和Google,而他們在德國的總部都位于漢堡。我想,其他美國之外的活躍網站也會選擇來到這里。
《21世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漢堡在交通運輸方面有什么特殊之處?
肖爾茨:如人們所知,漢堡的港口每天承載著大量的貿易。其中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們有良好的基礎設施連接港口和腹地。世界上許多港口由于沒有完成真正的連接,而不得不為交通運輸支付大量的資金。比如,在很多情況下,貨物從上海或者北京運往漢堡將比漢堡運往慕尼黑更便宜。穿越陸地的運輸相比使用現代化的集裝箱海運要昂貴太多。因此,我們正在非常努力地發(fā)展我們的基礎設施,以智能化的港口吞吐貨物,讓德國的中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甚至整個歐洲都能享受來自漢堡港的福利。而我們的網絡不僅僅只有港口本身,還包括鐵路和公路。漢堡港是歐洲甚至全球最大鐵路端口,我們的投資在投向海港的同時,也會投向它延展的網絡。
中國到歐洲新鐵路線的修建議題也正在討論當中,而我們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活躍的角色?,F在已經有來自中國的列車,我想市場本來就已經存在。但是這項工程到底能承載多少還不得而知,畢竟,最便宜的運輸方式是海運——火車太貴,而飛機更甚。但是,交通的方式依賴于貨物本身,不論哪種方式,讓貨運最自由地進出。我想這個世界有必要進行更好的組織,以減少運輸的。
《21世紀》:對于興致盎然卻仍有顧慮的中國投資者,您如何向他們描述德國和漢堡的投資環(huán)境?
肖爾茨:對中國投資者來說,在德國投資并沒有行政和法律上的障礙。這里沒有規(guī)定中國投資者是否能投資德國企業(yè)的“政府許可證”,收購和交易活動可以自由進行。當時,像別的國家一樣,我們對于軍事相關的投資有一定的限制,我想大家能夠理解。每個國家都希望知道誰在生產武器,但除此之外,我們對于境外投資者沒有真正的限制。
漢堡是德國的第二大城市,我們一直延續(xù)了獨立城邦的傳統(tǒng)。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公共體之一,漢堡的城市中心吸納了各種大型企業(yè)和非常多的中小型公司。對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和想要創(chuàng)建新商業(yè)的人們,漢堡提供了非常開放的空間。近年來一個發(fā)展迅速的領域是電腦游戲。五年前,還沒有人在這個領域工作,而現在,大約5000位從業(yè)者加入了漢堡的電腦游戲產業(yè)。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被稱作“收入型公司”,因為他們從全球各地雇傭員工。這種開發(fā)式的技術與人才交流,對于未來的持續(xù)發(fā)展非常重要。
《21世紀》:漢堡市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對于“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中國城市建設,漢堡市有哪些可以分享的經驗?
肖爾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由稅收支撐,包括人們目之所及的街道和自行車道,港口的一部分。將大量稅收投向基礎設施是我們的一項傳統(tǒng)。在我進入市政廳之后,我將用于維持基礎設施的資金加倍,而不是修建更多新的設施。
而地鐵則被一家叫作Bahnhoff的公有公司運營。我們開始修建軌道交通的時候,大部分線路都在地面之上,但現在的線路更多位于地下,被提供全國服務的Bahnhoff接管。這里牽涉到不同的預算方式:比如,當我們想要修建一條穿越全國的鐵路,中央政府會為此埋單;但如果我們只想修一條漢堡的城市公路,我們將自行支付它的費用。
公私聯(lián)合的模式始終在討論當中,而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更有效的財政投入方式。有時,選擇一家私有合作者會更加有用,因為他們擅長管理項目。在聯(lián)邦政府的決議下,公私聯(lián)合的模式被運用在從不萊梅到漢堡的鐵路新線修建和舊線維護中。同樣是經過聯(lián)邦政府決議,在名為“高速七號”的漢堡西部的高速公路擴大工程(擴容到八車道)中,我們采用了公有企業(yè)與私營企業(yè)的合作方式。機場是另一個例子,其中包括了我們和一個加拿大的投資方,漢堡市占有機場51%的股份,而加拿大投資者持有49%。漢堡市還持有漢堡港運營者 HHLA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而同時股票市場上的私人投資者也持有一定的份額。
作為上海市的“姊妹城市”,我們不斷地與之分享城市管理的經驗和技巧。在歐洲,我們是最大的城市之一,當歐洲其他地區(qū)的人口呈下降趨勢的時候,漢堡的城市人口還保持著增長。但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跟中國相比實在是太小。中國的一座城市每年可以吸收15萬的新增人口,而我們新建的住房只能容納大約一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規(guī)劃非常重要。我想我們擁有足夠多的空間給予新的居住者,過去幾年時間里,漢堡新增了超過10萬個公寓,但是在中國的大型城市面前,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任務。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綠色建筑新標準鼓勵新能源發(fā)展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新能源建筑產業(yè)聯(lián)盟成立大會暨新能源建筑專業(yè)論壇上,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科技發(fā)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主任宋凌對這一問題予以解釋。【詳細】
太陽能計劃——德國漢堡伯拉姆菲爾德生態(tài)村(組圖)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在德國漢堡的北部,有一個擁有170萬人口的地方,它叫Bramfeld,距離市中心10km的地方有一座“太陽能計劃”的生態(tài)村——Bramfeld生態(tài)村。它是德國政府興建的第二個生態(tài)村,主要目的是示范太陽能供暖技術的應用。【詳細】
王仙民:屋頂綠化和新能源車是治霾關鍵
當前世界大中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熱島效應等致使全球氣溫變暖,特別是大氣污染、霧霾使中國眾多城市面臨這環(huán)境危機,解決環(huán)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的迫切任務。【詳細】
德法景觀考察:德國漢堡生態(tài)示范社區(qū)(圖)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近日,由中國風景園林網和《世界園林》雜志組織的德法景觀考察活動圓滿結束。在第九天的時候,考察團一行人來到德國漢堡生態(tài)示范社區(qū)進行參觀考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