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揭示水蕹科植物跨大陸分布機制

2014-11-13 15:46:48         來源:中國科學報     瀏覽次數(shù):

  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對水蕹科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重新評價,在水蕹科植物跨大陸分布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分子進化及系統(tǒng)發(fā)育》。

  探索植物跨大陸分布對于理解植物的起源、多樣性中心以及開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水蕹共有57個物種,間斷分布于亞洲、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等地區(qū)。相關研究認為,該科植物起源于澳大利亞或馬達加斯加。

  研究人員經(jīng)過對42個水蕹科植物的多個核基因和葉綠體基因序列分析,結合最近報道的該科化石資料,進行了系統(tǒng)發(fā)育重建、起源時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化石標定模式進行了祖先地理重建分析。結果表明,水蕹科的最近共同祖先于漸新世中期起源于馬達加斯加或非洲大陸。該科在亞洲地區(qū)的分布,由至少3次從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向亞洲的擴散形成;在澳大利亞大陸除一個物種外,其余種均由一個大約在500萬年前從亞洲擴散到澳大利亞的祖先種演化而來。

編輯:zhufe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植物學大會落幕 用美麗植物照亮綠色未來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廣東深圳圓滿落下帷幕。會議舉辦7天以來,無論是主旨報告、公眾報告、衛(wèi)星會議等學術活動,還是公益展覽、植物藝術畫展、實地參觀考察等公眾活動,不僅令各國科學家振奮不已,而且也讓公眾一起參與其中,共同“關心植物,關心未來?!?a href="/htm/2017/0802/262600.html" style="color: #4eb3a1;" >【詳細】

世界首個植物干細胞銀行在深圳成立

世界上首個植物干細胞銀行25日在此間舉行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衛(wèi)星會議之一的“釋放植物智能:植慧科技系列平臺發(fā)布及簽約儀式”上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植物干細胞(深圳)研究院和深圳創(chuàng)新藥物研究院。【詳細】

八個關鍵詞讀懂2017國際植物學大會

記者總結整理了國際植物學大會的8個關鍵詞,讓您更好地了解國際植物學大會。 【詳細】

華南植物園致力成為植物科學引領者

華南植物園立足華南,致力于國家乃至全球的熱帶亞熱帶遷地植物的科學研究、物種保護和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通過5~10年的努力,在植物科學、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及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方面,發(fā)展成為高水平研究機構和世界植物園的引領者之一?!?a href="/htm/2013/1119/192393.html" style="color: #4eb3a1;"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