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城市地下管線:1個城市初步改造要一百億
2014-06-18 08:52:58 來源:央視網 瀏覽次數:
張鴻:只是初步改造 長春一個城市就要花一百億。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現在說的改造,就是用5年到10年花大價錢來改造之前的。國辦的意見里邊有,就是要摸清家底,要普查。
今天我們案例做的是長春的,但其實是一個全國的事。就長春來講,其實這幾年一直在按部就班的做普查,在給地下管網上戶口。2009年、2010年,他們說要花2年的時間給它上戶口。到2012年,初步的統計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個戶口上齊了,初步的統計花了五千萬。第二步統計的時候,他們要再做詳細的調研、調查,就是普查,要花一個億。然后這些都弄齊了以后,再花3到5年做初步的改造,要花多少?要花一百億。這就是長春一個城市初步改造要花的錢,全國這么多城市,你再去算的話,那一定是個巨大的數字。
李學軍:關鍵是要摸清楚地下管網的家底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地下管線存在的安全隱患,影響管線效率低下的原因,歸結起來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我們對地下管線的家底不清楚,那做一些基礎工作的時候就沒
有依據。第二,大部分管線存在著超期服役和超負荷運轉的問題。所謂超期服役,就是到了壽命期,它仍然在運行當中;超負荷運轉,就是它已經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第三,投入不足,導致一些本應該實施的管理維護手段或者措施難以實施。第四,應急預警的能力嚴重不足。出現管線事故或者突發(fā)事件以后,我們無從下手,或者是不能夠預先采取針對性措施,來防止這些事故事件的發(fā)生。
要在短時期之內,把家底搞清,這個需要技術層面、管理層面以及相關的協調工作,來把這些基礎的工作做好。從管線的規(guī)模上來講,目前我們國內城市的供水管網的規(guī)模、建設規(guī)模,大概在50萬公里左右,如果按照一公里的改造費用,折成將50萬公里的供水管網全部改造完的話,這個數,應該是上千億。光供水管網就這么多錢,除了供水系統之外,我們再推廣開來,現在整個地下管網的總長度,據不完全統計,應該在150萬到160萬公里左右,就是城市管網。如果加上工業(yè)管道,或者我們叫長輸管線這一塊兒,大概在170、180萬公里。反過來我們推算一下這個數據,需要的資金量是非常大的。
張鴻:要有正確的政績觀 要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首先還是意識。我們看長春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感慨,40%水都損失了,這是水不夠,這不是安全。比這個40%的水沒了更可怕的是它涉及到我們的人身安全。這其實在《意見》里面一開始就說了,一些城市相繼發(fā)生大水內澇,管線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等事件嚴重威脅了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這不光是一個基礎設施,它還是一個地下生命線。如果我們不在這樣一個層次來討論這個問題,那可能還是說要節(jié)約,要良心等等,那我們這種意識怎么變成機制?
我們在《意見》的最后說了,要有正確的政績觀,要改變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然后重建設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那么它怎么變成機制?就是當面子可以管里子的時候,要有這種約束機制。還有一個就是其實政府,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公共基礎設施來做,假定這一塊地是政府掏錢,那要改變你投資的理念。因為過去我們一直說地方土地財政,土地財政是什么?就是花后代的錢,70年的租金,花后代的錢。今天當你辦這個事的時候,你是花今天的錢,給子孫做事情。這個事誰能做得了?我覺得是機制。
李學軍:智慧管網要做到地下管線的運營狀態(tài)盡在掌握之中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目前來講,智慧城市在中國。這個概念已經落地。建設智慧管網應該納入到建設智慧城市當中來,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內容來重視,來推進實施。所謂智慧城市是什么概念?至少管線的運營狀態(tài)在我的掌握當中,我可以時時的感知管網運行的狀態(tài),對管線管網出現的可能的異常,能夠及時的采取響應動作,防止不良事件、安全事故發(fā)生。智慧管網的建設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先期有很多專體管網行業(yè)當中,已經開始注重能夠時時監(jiān)控管線的運行狀態(tài),但是還沒有達到能夠智能化的來監(jiān)控、處理管線運行當中的一些異常事件。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