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雷峰塔的前生后世

2013-10-28 12:09:33         來源:中華建筑報     瀏覽次數(shù):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雷峰塔相傳是吳越王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雷峰塔。原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舊時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譽,西湖上亦呈現(xiàn)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至明朝嘉靖年間,雷峰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傾圮。清朝許承祖曾作詩云:“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孤峰斜映夕陽紅。”雷峰塔倒塌之后,不僅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根據(jù)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這座塔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通高71.679米,由臺基(起到保護罩作用)、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地平線以下的臺基為9.8米,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剎、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臺基二層、臺基底層。

  塔身的設計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外觀是一座八面、五層樓閣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yōu)美,古色古韻。同時,二至五層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用于裝飾的塔剎高16.1米,塔頂采用貼金工藝。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時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風格,遠處望去,金碧輝煌。專門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積為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欄桿。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地保護起來。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經消失了70余年的雷峰夕照終于重現(xiàn)。全塔上、下、內、外裝飾富麗典雅,陳設精美獨到,功能完善齊備,以嶄新的風貌和豐厚的內涵在西湖名勝古跡中大放異彩。游人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層的外觀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的城市繁華盡在遠望近看之中。作為西湖南線的制高點,極目四眺,碧波蕩漾的西湖、秀美端莊的汪莊、初見輪廓的南線新景點、綠意蔥蘢的湖心三島一覽無余。而站在西湖東岸的湖濱路遠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纖細俊俏,兩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諧和美麗。

  打開一道沉沉的古式門,可以走進新塔底層,這里就是古塔遺址。在臺基二層,可以看到遺址的模樣。整個遺址區(qū)被玻璃包圍著,游人可以在外觀看,以防氧化和人為破壞。令人欣慰的是,遺址那一塊塊塔磚還被仔細地包裹著。

  新塔暗層全無門窗,神話傳說《白蛇傳》被分成六大區(qū)立體場景展陳其中,并設有捐贈建塔紀念墻。新塔二、三、四層分別展示了銅版線刻壁畫《吳越造塔圖》、雷峰塔歷代詩文佳作、彩繪壁畫當今“西湖十景”。新塔穹頂內壁辟有2002個塔龕,每個龕內安放著一個小金涂塔,穹頂和梁上均為銅質金或貼金。穹頂設有天宮,藏雷峰塔重修記、新塔模型等,以求傳諸后世。

  雷峰新塔是一座現(xiàn)代工藝感很強的塔。塔中心有兩座透明電梯,周圍是不銹鋼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僅這一項花費就需2000萬元,欄桿、裝飾瓦、脊、柱等都采用銅制。值得一提是,銅瓦雖為銅制,卻呈青銅色,與陶瓦非常相像,這些銅瓦通過螺絲相互吃緊,不會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樣易脫落。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六月,青島人免費的五大城市景點

  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將于6月9-10日在青島舉辦,這是今年我國重大的外交活動。為配合活動的舉辦,5月29日晚間,青島有關部門發(fā)布消息稱,為提高市民的幸福感,給青島市民旅游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和實惠,充分體驗新時代、新旅游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