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歌中,有歌唱英雄的,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有歌唱風(fēng)俗禮儀的,如各地的《哭嫁歌》;有歌唱勞動的,如各種勞動號子;有啟蒙益智的,如各種搖籃曲和童謠。但民歌最普遍的歌詠主題是愛情,在歌頌愛情的民歌中,人們又常常擷取眼前的物象入歌。
民歌中常以“蓮”作為意象手法,用以作為傳情的信物,而“蓮”,諧音“憐”,本意指“愛憐”。此種情況在《詩經(jīng)》《漢樂府》、南北朝樂府、明清歌謠之中多見。早在《詩經(jīng)·鄭風(fēng)·山有扶蘇》中,“蓮”就被女子用來起興,對心上人進行俏罵:“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明代《山歌》中更以直白的口吻唱道:“郎種荷花姐要蓮,姐養(yǎng)花蠶郎要綿。井泉吊水奴要桶,姐做汗衫郎要穿。”近現(xiàn)代山西一帶的信天游《門搭搭開花不來來》也唱:“每日里想你你不在,這些日期你在哪來?并頭蓮開花離不開,今日你走了啥時間來?”
以“藤”作為情感表達的意象。這種民歌多以南方地區(qū)見長,因其氣候炎熱,大量草本、藤本植物生長茂盛,藤樹纏繞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所以民歌手借藤樹相纏的意象來表達青年男女愛情之熱烈、執(zhí)著與纏綿;如客家山歌:“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是何其的恰當(dāng),令人印象深刻;湘西土家族民歌:“看見太陽要落坡,我和情妹唱山歌,搓根樹藤甩上去,吊住太陽不準(zhǔn)落。”
還有以花草樹木、蔬菜水果意象,比喻男女青年,其中首推以花卉來象征女性,如西北民歌“花兒”:“遠看黃河一條線,近看黃河是海邊,遠看尕妹是藏金蓮,近看尕妹是牡丹花。白鬃白尾的白龍馬,石崖的沿兒上站下,尕妹好比是馬蘭花陰山里開,我在陽山里看下。”
正所謂“花里頭好不過紅牡丹,人里頭好不過少年”,“花兒”最善于以牡丹、芍藥、山丹花、馬蘭花、刺玫花、石榴花等來指年輕貌美的女子。
也有以花卉樹木象征男性的,如一首“花兒”里唱道:“山里的松柏樹冬夏里青,鐵樺樹它是個實心。若為你著半路里起二心,太子山倒插在海中。”松樹和柏樹四季常青,鐵樺樹木質(zhì)細密堅實,因而說“它是個實心”,這意象已經(jīng)營造了一種恒久、堅定的情境,緊接著便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表達:若是我對你三心二意,除非太子山倒插在海中。這樣的盟誓錚錚有聲,以一種氣度不凡的豪情表達了對愛情的真摯專一。
除了以花卉來比喻女性,“花兒”里也會以蔬菜水果和農(nóng)作物來象征女性的形體、容貌,且更有獨到的魅力。如:“大路邊上的好香柳,過路時香噴噴的,蔥樣身材櫻桃口,咋能不搭個話哩。”這是一首表達對女子贊美與愛慕之心的“花兒”;“南山根里的黑云彩,清風(fēng)兒吹著個雨來。尕妹好比是嫩白菜,一指頭彈出個水來。”在這首“花兒”中,平日司空見慣的白菜在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作用下,變成了人物形象,這一意象的運用充滿了生活氣息,描繪出一個水靈靈的妙齡少女形象。
最新評論: |
中國風(fēng)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bodypride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