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需要“矯正器”發(fā)展經濟講求特色

2013-04-16 09:29:34         來源:國脈物聯網     瀏覽次數:

  關于智慧城市評選排名這事,似乎國際社會各界組織及同仁格外關心。近日,ICF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決選名單,臺灣的臺中市和桃園縣分別位列第四,第六。而此之前,博伊德·科恩博士發(fā)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香港排名第九。耐人尋味的是,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國大陸卻無一城市入選。

  智慧城市建設不是"命題作文"

  據了解,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154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41個地級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規(guī)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級城市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發(fā)展目標。

  與此同時,2013年初,住建部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創(chuàng)建工作會議上公布了首批90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其中地級市37個,區(qū)(縣)50個,鎮(zhèn)3個,試點城市將經過3-5年的創(chuàng)建期。

  可以說,智慧城市建設熱潮已然席卷中國大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發(fā)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鎮(zhèn)化質量、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經濟發(fā)展"倍增器"和發(fā)展方式的"轉換器"。另一方面,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后,傳統工業(yè)化城市發(fā)展模式難以為繼,信息化日益成為破解城市發(fā)展難題的突破口。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作為城市下一步發(fā)展的新名片,作為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而建設智慧城市,也將帶動眾多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拉動地方經濟。

  智慧城市"大躍進"的提法在業(yè)界已經屢見不鮮了,但似乎也只是個口頭警告,說完了,誰還記得。智慧城市發(fā)展拼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試點建設本應是智慧城市建設范本,但似乎成為了城市發(fā)展GDP的一把利器。無疑,發(fā)展經濟儼然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國特色",同時也是一道命門:打破即死。政府把它看做發(fā)展政績的新方向,企業(yè)把它當做掘金的重金礦,甚至有專家認為"土地是智慧城市的載體",房地產是支柱產業(yè),偏偏市民成為了旁觀者。

  雖然我們不必從兩次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中得出多少真理,但也不得不給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者們提個醒,智慧城市建設不是"命題作文",至少它不是凌駕于經濟發(fā)展之上的城市建設理念,無論是政府還是城市管理者在下筆書寫這篇文章之時,更加提倡多角度思維模式。

  那些大而宏觀的"標準體系"

  自從智慧城市升溫以來,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官員都在呼吁出臺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業(yè)界也有組織撰寫過這樣的標準。筆者發(fā)現,大多的指標更重視的是城市中擁有了哪些設施,發(fā)展情況與建設水平,而衡量以上這些內容的關鍵則在于"數量"。例如,某城市擁有的信息基礎設施數量、智慧社區(qū)數量等。似乎指標數量的多寡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唯一標準。

  而此次ICF全球智慧城市評選的專家評選標準則包括地方政府政績、大學授課內容,這些城市必須證明自己能教育公民、鼓勵他們成功;進入決選名單的城市必須夠創(chuàng)新,鼓勵企業(yè)發(fā)展并為新企業(yè)提供資本,還有這些城市要為居民提供良好、普及的寬頻服務,有效率的地方領導階層,城市能透過團結合作獲致長久的成功,提供公用電腦、培育居民數位素養(yǎng)等,讓所有人都能利用數位科技的表現,這些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或知名科技樞紐。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xù)續(xù)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