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城市建筑的壽命
2013-03-29 09:02:00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主持人:較之西方建筑文化一勞永逸的生命預期,您是如何看待我國建筑設計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50年的標準”呢?
季元振:中國現(xiàn)在制定的建設標準與歐洲相比,實在太低。拿城市排水系統(tǒng)來說吧,據(jù)說是按照3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來設計的,但是每年到雨季,多少城市要被淹!就連北京也不能幸免。我們把錢都花在城市形象上了,但是我們又得到了好的城市形象了嗎?至于地下工程,誰愿意花大力氣去搞呢?大約是地下工程沒有“形象”,因此看不見政績。
再說建筑的壽命預期吧!現(xiàn)在的設計標準一共有兩個:90%以上的建筑的“建筑設計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只有極為重要的建筑是100年。把標準定在50年,對于木結構的建筑是可以的,因為木結構的耐久性比較差。這個標準幾乎是幾千年來中國普通老百姓傳統(tǒng)居住建筑的標準。古時候人的壽命都不長,建筑的壽命50年足矣。這是因為木結構建筑無論是建造還是拆除都十分方便,拆了再蓋、蓋了再拆,就是一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歷史。
但是到了21世紀,現(xiàn)在的建筑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而且大量的建筑都有地下室,這樣的建筑怎樣改造?怎樣拆除?難道50年以后我們還準備把現(xiàn)在的城市再重新翻建嗎?如果翻建,且不說造價之高無法接受,建筑垃圾也沒法處理。
混凝土是一種永久性的建筑材料,為什么我們不能提高對混凝土建筑的壽命預期呢?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天然混凝土已經(jīng)產(chǎn)生,穹隆頂都采用了這種技術。羅馬的萬神廟已經(jīng)建成近兩千年,如果我們做好鋼筋的保護,耐久性應該是很好的。這樣一次投資可能要提高一點,但從長遠來說,一定會更經(jīng)濟。
現(xiàn)在建筑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的“50年的標準”,常常使我莫名其妙。前些年,我買了一套住宅,其使用權是70年。難道開發(fā)商賣給我的房子,是讓我有十幾年時間居住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建筑中的嗎?幸好我年紀已大了,不會活到那個年代。其實我們現(xiàn)在居住的建筑到底耐久性如何,只有天知道!
主持人:看來,確立科學的建筑標準勢在必行,可是,建筑壽命的提高會不會導致建筑成本的大幅提高?
季元振:害怕因提高建筑壽命,使建房成本大幅度增加其實是一種誤解。與建筑壽命有關的成本,主要指的是與建筑結構耐久性相關的成本。而這一塊成本在整個建筑成本之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舉例說,建筑的成本主要包括建造成本(建筑工程及設備安裝工程成本)、土地成本兩大塊,當然,還包括資金運作的成本等等。在當今的基本建設中,土地成本往往最大(包括拆遷、市政道路、管線設施等)。拿商品住宅來說,北京售價兩萬元/平方米的建筑,其單體建筑的建筑安裝工程的直接成本僅在2000元/平方米左右,只占售價的十分之一。而其中還包括非結構主體的造價:非承重墻體、門窗、裝修、屋面防水、室外工程以及水、暖、電等等。一般而言,對于公共建筑來說,主體結構在建造成本中所占比例僅為20%左右。如果對建筑的壽命預期提高,增加結構主體造價10%,其總建造成本才增加2%,它在建筑的總投資中所占比例就更小了,應該是微乎其微。只要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管理,這點錢哪里省不下來?
就增加這一點投資,對建筑的壽命的預期從50年變成100年。重要建筑從100年變成幾百年,為子孫萬代帶來的福祉則是無法計算的。將今天的建筑長期的保存下去,這里不僅有經(jīng)濟意義,還有文化及歷史的意義。
如果我們在基本建設中,科學決策,提倡理性,在建筑形式上反對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反對追求“奇觀性建筑”、反對“無用的建造”、反對建筑的“奢侈和浮華”和“虛假”,其節(jié)省下來的投資大概已經(jīng)足夠用來增加建筑的壽命了。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