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城市就是為人
“我不是說不能借鑒西方,也不反對標新立異,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很多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和肌理,將成為時代的‘傷疤’,永遠記錄下我們的傷痛。”
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國建筑學會年會”的開幕式上,中國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良鏞做了題為《人居環(huán)境與審美文化》的主旨報告,結合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美學元素與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談及如何將“藝文”融入人居環(huán)境。
年過九十的吳良鏞堅持站著完成了50分鐘的發(fā)言,談及建筑與文學,重申半個多世紀來的常識:中國的城市和建筑需要文化、靈魂和美。
記者依據吳良鏞在當天會議上的發(fā)言以及多年的公開言論,整理出他近年來對城市發(fā)展若干熱點問題的看法。
“菊兒胡同”是吳良鏞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寄托著他詩意人居的建筑理念。但囿于現實因素,“菊兒胡同”的模式無法有效推廣,較之于社會和媒體的惋惜,吳良鏞保持著學者的冷靜思辨。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蓋成菊兒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條傳統建筑改造的路子。
不同的地方根據它的條件、根據當時的問題,能夠在當時當地的環(huán)境里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造它的特色,這是我追求的。不是說我蓋一棟房子,成功了,就要別的地方都按照我那棟房子來蓋,這就歪曲了創(chuàng)造的本意。
恰恰相反,它是反對不顧任何客觀環(huán)境套用行列式、塔式建筑,是探索北京舊城的肌理和秩序而誕生的一種規(guī)劃設計模式。如果一定要把它列為某種類型的話,它只是屬于“新四合院的體系”的探索。
1993年,吳良鏞在中科院技術科學部的學術報告會上提出建立“人居環(huán)境科學”研究的建議,兩年后,清華大學人居環(huán)境中心成立。這個學說提醒了人們,城市的發(fā)展到底是為了什么。
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為人,西方在1940年代的時候有一本書出版就叫《城市即人民》,這些年,我們把這個概念又提出了。城市就是人民的,關鍵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是為了人民,這一點不是非常清楚。例如,有些希望把城市變大,變成大城市,我這個城市就更富有了,或者級別就可以更高了,發(fā)揮更大作用了等等。這是常常講的,現在很多城市都要修改城市規(guī)劃,都希望加大一些面積,有更多的人來適應發(fā)展。其實,如果做得不確切的話,這種“大”并不好。所以,城市的一切是要為了人民,我們的環(huán)境因為人而存在的,環(huán)境的一切是為了人民。
當下,高房價已成為長久的熱點話題,政府、房地產開發(fā)商、消費者、拆遷戶的“利益大戰(zhàn)”接踵上演。作為建筑師和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以“謀萬人居”為任的吳良鏞,對此痛心又無力。
宜居城市包括很多內容。第一,必須讓人有房子住。有房子住老百姓才宜居,但是現在住宅的情況,老百姓都接受不了,就是說非一般老百姓接受不了。
前一些時候,我在康復醫(yī)院,很多醫(yī)務工作者或者年輕醫(yī)生跟我說:“您是建筑專家,現在我要結婚了,結婚不能沒有房子。但是當前房價這么高,您說我該買不該買?”我說:“這個太復雜了,我的確回答不了你。”我從1940年代學建筑起,到現在已經六十多年了,我看到這種現象也很難受。
我們建筑師應該有這樣一個標準,就是中下層的老百姓住所要有保障,如果社會不能對中低層人民的住房有所保證,這是社會的失職。
有說法認為,像城墻、牌樓、四合院被拆,和當時的觀念有關,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初年大多數人并不認為這是文物,而且當時百廢待興,發(fā)展經濟更為迫切。
本人對文物保護工作并無研究,但看到十年浩劫,各地建筑文物被破壞的情況,不得不多說一些話,希望引起重視。
我們國家還很窮,也增加維護工作的困難,這都是事實。但這并不能消極地認為無所作為了,因為相當數量的破壞是對文物保護的認識或重視不夠所引起的。有些地方,一經指出,工作不就有了進展嗎?戰(zhàn)后華沙的改建,當時不是也很窮嗎?足見也有指導思想的問題。
“大褲衩”、“大秋褲”……巨型怪異建筑近年來在中國城市接連出現,引起熱議,一向主張“改造舊城要順應原有肌理”的吳良鏞,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
并不是說不能借鑒西方,我也不反對標新立異,恰恰這是文化藝術最需要的。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他們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fā)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
很多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和肌理,導致有的城市成為外國建筑師標新立異的建筑設計試驗場。這些建筑將成為時代的“傷疤”,永遠記錄下我們的傷痛。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吳良鏞院士:城鄉(xiāng)規(guī)劃不能“重城輕鄉(xiāng)”
中國城鄉(xiāng)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長期存在的“重城輕鄉(xiāng)”思想不容忽視。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良鏞認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不能“重城輕鄉(xiāng)”。【詳細】
建筑學界緬懷著名建筑師毛梓堯
很多人不知道毛梓堯是誰,但由他主持和參與設計的北京展覽館、人民大會堂、空軍總醫(yī)院、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中國歷史美術陳列館等則可說是盡人皆知。他是一個從學徒做起,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建筑大師。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時齡說:毛梓堯的經歷“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建筑師的成長歷程”。 【詳細】
吳良鏞:城市病致人口外溢 大北京規(guī)劃助力廊坊
2013年9月12日,吳良鏞主持的《京津冀地區(qū)城鄉(xiāng)空間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三期報告》(下稱“三期報告”)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主任黃艷等官員和一批專家到場,一起會診京津冀區(qū)域發(fā)展問題。【詳細】
吳良鏞:“大北京”要有整體規(guī)劃
回顧10多年來的研究,我有兩個方面的深切體會:一方面,關于京津冀地區(qū)城鄉(xiāng)空間發(fā)展規(guī)劃的思考與建議,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識——可以說,已經逐漸從學術共識轉化為社會共識與決策共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