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景觀基礎設施發(fā)展范式研討(圖)
2 景觀基礎設施
景觀基礎設施是近些年來美國學術界出現的新術語,是由加里·斯特朗(Garry Strang)在1996年首次提出②。它傳承了綠色基礎設施的基本原則,并將它向前發(fā)展,從多個視角來探討景觀和基礎設施合二為一的可能性,比如"作為基礎設施的景觀"(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作為景觀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as Landscape), "景觀化的基礎設施"(Landscape of Infrastructure)或"景觀基礎設施"(Landscape Infrastructure),其意義大同小異,重點是探討景觀和基礎設施的內在關聯性,以及一體化的可能性。景觀基礎設施可能是綠色的,也可能是自然過程的混凝土的表現形式;可能是線狀的,也可能是基于場地特點變化而變化的。它越來越多地涉及我們這個社會的各種基本組成模塊,諸如衛(wèi)生、農業(yè)生產、能源、廢棄物和社會經濟因素等。簡而言之,我們眼里的景現基礎設施是更為寬廣和全面的一個概念,它超越了"綠色"或"可持續(xù)性"所涵蓋的范圍[5]。
2.1 景觀基礎設施出現背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許多城市通過對傳統的市政基礎設施重新審視后發(fā)現,基礎設施是一種能夠對城市建設產生積極影響,卻未被充分開發(fā)的資源,除了市政功能以外它們還應該象傳統的公園和廣場一樣具有公共空間的特征。同時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的深入,在以下三方面變化的累積進一步觸發(fā)了城市建設專業(yè)領域的變革,促成了城市設計相關專業(yè)的合作與融合:第一個方面是70年代以來全社會生態(tài)意識的不斷提高;其次是80年代的公共設施規(guī)劃的危機;第三個方面則是從90年代以來,由于工程質量問題,頻繁出現的基礎設施由于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損毀的現象。這些都說明了那種千城一面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式的規(guī)劃模式已經達到了它的天然極限。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說 "在上個世紀,資本和能源變得比土地更加重要",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說明我們正處在全球生態(tài)的一個轉折點,景觀的生態(tài)過程和自然資源作為區(qū)域系統整體的一部分,不應該,也不能夠從城市基礎設施規(guī)劃和設計過程中分離出去。景觀與城市化的不可分割表明,為了更好地應對生態(tài)響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我們需要將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與土地的重新規(guī)劃結合起來[6]。景觀基礎設施正是在這種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需求的背景下產生的。
2.2 景觀基礎設施的范式
當前國內學者在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已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面對中國用地面積緊張、城市密度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更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是如何改變當下以專項投資、專項工程、單一功能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將公路、橋梁、下水道、水管線路、通訊電纜及其它必要的"灰色基礎設施"與生態(tài)廊道、綠色通道、河道網絡以及公園綠地等屬于"綠色基礎設施"領域的要素進行協同整合和統籌建設?探索一種協同共生的一體化途徑,這方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
2.2.1 綜合協同
景觀基礎設施綜合協同體現在參與多學科的協同和規(guī)劃內容的協同兩個方面。首先多學科參與使得景觀基礎設施設計不再只是純工程技術問題,由單學科背景的工程師來完成;而是在規(guī)劃過程中,依賴于強化的、多元整合的規(guī)劃組織形式,通過各專業(yè)和領域的共同參與,由城市建設相關專家平等合作來完成,通過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如GIS),使綜合的規(guī)劃得到統一協調,提高系統整體效益。其次景觀基礎設施的規(guī)劃內容是融合社會、經濟、環(huán)境和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tài)為一體的綜合性協同規(guī)劃,不僅要滿足單純技術的要求,還必須和社會需求、經濟效率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安全結合起來。
例如,交通設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的功能要求,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公共空間的禁區(qū)。然而事實證明,交通設施的設計和城市公共空間的結合對城市綜合功能的施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交通設施設計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獲得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具備激勵和支持新的城市公共空間的能力" [7]。通過綜合協調和統籌考慮交通基礎設施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布局,促成交通與城市公共空間在戰(zhàn)略層面的協同,用景觀的手段將交通基礎設施嵌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把公共空間與交通基礎設施融合到一起,從而將傳統上單一功能的市政工程融入到更加綜合的城市公共體系之中(圖2)。
圖2 公共空間與交通基礎設施混合形態(tài)
另外,通過將水系作為城市和區(qū)域綠色通道的基本框架,利用自然水系來設計生態(tài)過程(包括雨水收集、調節(jié)旱澇、水質凈化、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地等),然后在這一生態(tài)景觀基底上提供豐富多樣的休閑游憩場所,創(chuàng)造多種體驗空間。這種將自然體系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關系的整合,為根據生態(tài)體系來建立景觀基礎設施網絡的城市發(fā)展策略找到了一種新途徑(圖3)。其中,城市道路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的過程與公園綠地系統相結合,可以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8]。
通過綜合協同,景觀基礎設施在無生命"灰色基礎設施"與有生命"綠色基礎設施"之問架起了一道橋梁。它的綜合結構使得城市既具有整體統一的特性,便于理性發(fā)展,同時又有利于創(chuàng)造令人激動的城市復雜性和豐富性。從而實現區(qū)域內從簡單、功能單一的城市形式向復雜、多職能的城市形式的轉變。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tài)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yè)、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tài)優(yōu)”,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guī)劃建設有“一帶三區(qū)”,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qū)、專類植物展園區(qū)、綜合服務區(qū),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yè)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fā)中心、首發(fā)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yè)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yè)等產業(yè)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