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古典園林系列介紹(1)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訊 提起古典園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蘇州和揚州,這兩個地方古時占盡天進,地利,園林依山帶水,建造者巧奪天工,人文與自然景觀精彩融合,讓蘇揚兩地的園林看起來別有韻味。上海,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是中國大陸的經(jīng)濟、金融、貿(mào)易和航運中心。隨著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上海更是名副其實的成為了一個閃耀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在它的繁華背后,也具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同樣擁有很多這樣的古典園林,上海的園林雖比蘇園不及,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今天去看一看散落在上海各地的古典園林。青浦“曲水園”,與嘉定“秋霞圃”,南翔“古猗園”,黃浦“豫園”,松江“醉白池”合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
古漪園
古猗園位于上海嘉定南翔鎮(zhèn),建于明代嘉靖年間,迄今400多年歷史是江南名園之一。占地146畝,其規(guī)模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首。園藝布局由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取《詩經(jīng)》“綠竹猗猗”之意精心設(shè)計,有佛肚竹、紫竹、龜甲竹、方竹、鳳尾竹等數(shù)十個名貴竹種,猗猗翠竹挺拔端莊、婀娜多姿,三五成群、夾道相擁,形成了古猗園獨具的造園藝術(shù)特色;唐代石經(jīng)幢、宋代普同塔、明清建筑逸野堂、不系舟、白鶴亭、南廳、缺角亭、微音閣、小松崗等廳堂、遺跡積淀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幽幽碧水蜿蜒曲折、瀲滟悅?cè)?,有曲水通幽、洞天別地的感受;花石小路依景繞行,路石花紋隨景紋飾,相得益彰;楹聯(lián)詩詞,寫景舒懷、文簡意深,董其昌、祝枝山等名家書法精妙絕倫、韻味悠長。古猗園具有古樸、素雅、清淡、洗練的園藝特色及江南園林獨特風格,引人探古問勝。
古漪園以戲鵝池為中心,西面建有明代的白鶴亭,北面是石舫,又稱不系舟。“不系”有兩層意思,一是它作為石舫,不用繩系攬,二是建園者借此寄托自己擺脫宦海,求得自由的愿望。東面有梅花廳,其建筑和廳外花街都采用梅花圖案,四周種滿了梅花。荷花池中建有宋代的普同塔,雕刻精美。南廳和微音閣前,各有一座石經(jīng)幢,已逾千年歷史。石舫對岸浮筠閣后是竹枝山。1931年日寇侵占我東三省后,南翔鎮(zhèn)的愛國人士集資在大土山上建造了一座四方亭子。該亭只有三只角翹起,唯獨在東北方向缺少一個角,寓意東北三省淪陷,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一國恥,以示抗議日寇和表明國人恢復失地的決心。古猗園,以猗猗綠竹、幽靜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韻味雋永的楹聯(lián)詩詞及優(yōu)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于世。文明悠久傳千載,沿革興衰古猗園,這座集江南蘇杭園林特色為一園的明代古園,為上海這顆明珠鑲上了綠寶石,發(fā)出熠熠光彩。
豫園
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園林,也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典園林,是國務(wù)院認定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南市區(qū)城隍廟的北面,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其名取意于“愉悅雙親,頤養(yǎng)天年”,故名“豫園”。豫園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萬歷五年(公1577年)竣工,是一座糅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shù)的名園,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又有“奇秀甲于東南”之稱。園林面積雖小,但布局曲折,有亭,臺,樓,閣、假山、池塘等,景致各有不同,具有以小見大的特色。每一處廳堂樓閣,假山流水,都代表著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豫園共有五條浸透著精靈秀氣的巨龍裝飾圍墻,這五條巨龍一是伏虎,二是穿龍,三,四是雙龍戲珠,五是睡龍。全園40余處景觀被這栩栩如生的龍墻、蜿蜒曲折的回廊以及形狀各異的花草巧妙地分隔,形成一步一景、步步皆美景的特色。
編輯:anna
相關(guān)閱讀
設(shè)計理論 | 十招看破中國古典園林構(gòu)圖法
研究中式古典園林的目的有二:【詳細】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guī)劃設(shè)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guī)劃設(shè)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yè)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shù)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