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紫荊為豆科紫荊屬大喬木,原產(chǎn)中國浙江、河南、湖北、廣東、貴州等地。胸徑可達40厘米,高15米。因為巨大,又和常見的灌木狀紫荊相像而得名巨紫荊。屬速生植物,壽命長,葉心臟形或近圓形,葉柄紅褐色,花于3至4月在葉前開放,簇生于老枝上,花冠紫紅色,形似紫蝶,花期達半月之久。小枝灰黑色,皮孔淡灰色。
整地與定植
巨紫荊耐旱耐瘠,但良好的土壤條件和栽培管理能明顯提高生長速度,提早出圃。栽植巨紫荊應(yīng)選擇地勢平坦、土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地塊為宜。栽植前要認真整地,首先將土地深耕,每畝施農(nóng)家肥5000公斤或施尿素50公斤加磷肥100公斤。巨紫荊米徑達到6厘米以上,即可用于園林工程,因此,栽植密度以株行距1.5米×2米或2米×3米為宜。
栽植前挖0.6米見方的栽植穴,栽植時間以秋末或早春為好。選擇根系完整、無病蟲害、生長健壯、大小一致的苗木,確保巨紫荊栽后生長一致,林相整齊,提高栽培經(jīng)濟效益。栽植時將苗木放入栽植穴,使根系伸展,栽后灌透水。秋末栽植要在樹干基部封土堆,用以保墑和減輕刮風時樹干搖動,也可減少野兔啃食樹皮,到春季發(fā)芽時再把土堆扒開。春季干旱,要根據(jù)墑情及時澆水,保證苗木成活及健壯生長。
栽培管理
一、土肥水管理
巨紫荊成活后,科學(xué)合理的土肥水管理對其生長開花影響明顯。巨紫荊發(fā)芽后枝條速生期正值春末夏初干旱期,此期降水少,空氣濕度小,地面蒸發(fā)量大,缺水會明顯影響植株生長。此期應(yīng)根據(jù)土壤含水狀況及時補充水分。正常年份澆水一兩次,較旱年份澆水兩三次,保證樹體健壯生長。進入雨季一般不灌水,特別干旱的年份澆水一兩次。進入冬季澆一次封凍水,萌芽前澆一次萌動水。保證巨紫荊植株安全越冬和及時萌芽。
巨紫荊幼樹期可間種經(jīng)濟作物。間種作物前耕地不可過深,一般以20厘米為宜,過深易損壞巨紫荊根系,影響其生長。間種作物后及時中耕除草,每季作物除草兩三遍,有利于土壤透氣保墑,便于間作物和巨紫荊生長。間作物收獲后及時翻地,既可殺滅雜草又可消除部分病蟲源。隨著巨紫荊林郁閉度增大,林內(nèi)不宜間種作物。采用林間清耕管理的巨紫荊林,為降低管理費用,生長季節(jié)可用化學(xué)除草,保持林內(nèi)無雜草。
巨紫荊幼苗對肥料需求十分敏感,生長季節(jié)施肥對植株生長具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見附表)除了高增長提高了很多,地徑、冠徑和平均枝條長度較對照增長也十分明顯。
二、枝條修剪
巨紫荊萌枝力強,葉片碩大,易造成主干因枝頭下墜而彎曲,對培養(yǎng)通直的干形不利。在培養(yǎng)主干過程中,當枝條萌發(fā)后,可用竹竿綁縛主干,幫助主干垂直生長。第1年將干高1米內(nèi)萌枝清除,雨前將主干延長枝綁縛于竹竿上,防止降雨過程中枝葉濕雨增加重量而導(dǎo)致主干延長枝風折。第2年修除下部1輪至2輪枝條(或清除干高3米內(nèi)大枝),對主干延長枝選中上部飽滿芽處截干,萌芽后抹去競爭枝,保留下部兩三個萌枝,促使主干延長枝健壯生長,當年主干延長枝可達2米。第3 年按上述方法繼續(xù)截干修枝。當樹干分枝高度達到2.5米至3米、樹高5米至6米時,即可結(jié)束截干修枝措施,進入常規(guī)管理。
間作模式研究
巨紫荊生長前期樹體小,行間光照充足,可間種低稈的經(jīng)濟作物或綠化幼苗,既可增加收入又可減少除草用工。間作模式不當可嚴重影響巨紫荊生長發(fā)育。筆者在鄭州苗圃試驗了不同間作物逐年的產(chǎn)量及對巨紫荊生長的影響,品種包括油菜、大豆、玉米和綠化苗木。實踐證明,間作物產(chǎn)量隨樹齡增長逐年下降。第一年間作物產(chǎn)量較高;第二年間作物產(chǎn)量急驟下降;第三年間作物產(chǎn)量更低;第四年幾乎絕收。間種的黃楊苗和紫穗槐高生長量也隨巨紫荊林郁閉增加而減少。巨紫荊株行距為 1.5米×2米和2米×3米,第一年對作物產(chǎn)量影響不明顯,第二年以后影響十分明顯,若要延長間種年限,必須提高巨紫荊栽植株行距。供試的栽植密度可在前兩年間種農(nóng)作物。
一、間作物對巨紫荊的影響
試驗表明,間種玉米的巨紫荊生長量明顯低于其他間作物。第3年間作玉米的巨紫荊較種植大豆的樹高低2米,地徑小2.3厘米至2.4厘米;樹高較油菜地低 1.3米至1.7米,地徑小1.7厘米至1.8厘米。三種間種模式以種植大豆的巨紫荊生長量最高。因此,巨紫荊苗圃前期應(yīng)間種低桿的豆類作物對樹體生長有利,間種高桿的玉米等作物將減弱樹體生長。
二、間作模式
通過對巨紫荊前期間作物產(chǎn)量及巨紫荊生長量試驗,巨紫荊苗圃地前兩年可間種低桿的農(nóng)作物為宜。供試的間種油菜、大豆、紫穗槐育苗、黃楊養(yǎng)苗等模式都可在生產(chǎn)中應(yīng)用。
病蟲害防治
巨紫荊是一種抗病蟲能力較強的植物,多年來栽培未發(fā)現(xiàn)重大疫病和滅生性害蟲。在栽植密度較大時,個別植物易染葉部角斑病、葉枯病和枯萎病,害蟲有蚜蟲、褐邊綠刺蛾、大袋蛾等。
巨紫荊幼苗期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一二年生幼樹未見發(fā)生病害,3年生以上大樹的葉片會發(fā)生角斑病、葉枯病。該兩種病害在雨季來臨的7月侵害葉片,發(fā)病葉片呈黃褐色至深褐色枯斑或枯葉,發(fā)病部位有葉緣向葉片中部侵染,嚴重時造成落葉,影響植株生長。
防治可參考以下技術(shù):發(fā)病前的6月下旬向葉面噴布波爾多液,每兩周1次,雨后及時補噴;對發(fā)病植株可噴布百菌清、代森錳鋅、大生M45等殺菌劑;冬季落葉后要清除病葉病枝;對危害較輕的蚜蟲、褐邊綠刺蛾、大袋蛾等達不到經(jīng)濟危害程度一般不進行防治,達到經(jīng)濟危害程度時,可葉面噴灑殺蟲劑進行防治。
肥料 |
樹高(厘米) |
地徑(厘米) |
冠徑(米) |
平均枝長(厘米) |
碳銨(每畝100公斤) |
389 |
3.7 |
1×1 |
115 |
尿素(每畝50公斤) |
403 |
3.9 |
1×1 |
117 |
美國二銨(每畝50公斤) |
396 |
3.9 |
1×1 |
122 |
對照(不施肥) |
283 |
2.4 |
0.6×0.6 |
98 |
(作者單位系河南四季春園林藝術(shù)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