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漫全城”現象想到生態(tài)園林建設

2010-05-20 19:29:12    作者:青松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     瀏覽次數: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進入5月份以來,一波接一波的罕見暴雨侵襲中國南方,各地洪水肆虐。一些城市出現嚴重內澇,其中廣州市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兩次水漫全城。近日,首都北京也加緊了排水系統(tǒng)檢查,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汛期。

  連續(xù)的罕見暴雨讓不少城市市區(qū)頻繁“浮起來”,暴露出當前我國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過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guī)劃”等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城市綠地和水體可以很大程度的吸收雨水,讓大雨來臨時的地表徑流量減少。受災的城市則往往忽略了這些方面。

水浸街 抹不去的城市富貴病?

城市排水不暢,車輛遭遇“沒頂之災”(來源:金羊網)

  近幾年,“生態(tài)園林”一詞頻頻出現在業(yè)內的各種匯報方案、設計說明、專家發(fā)言中,然而由于思想觀念、技術實現和投資預算等制約,這些往往成為常掛在口頭上而不去踐行的一種“空談”。

  “國內景觀設計行業(yè)存在空談生態(tài)不談水的現象,不論是設計人員還是高校教育,都忽視了水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許多人并不了解水的循環(huán)過程?!盓DSA Orient總裁李建偉也多次在演講中強調。他表示自然場地的雨水利用率高達98%,城市建設鋪設的大面積硬質地面則不具備蓄水功能,于是大量雨水通過管道輸送到河流,排放到河流的雨水又導致洪水泛濫。這種城市規(guī)劃方面的缺陷在暴雨來臨之際一下子就凸現出來。

  在國外,這方面的研究、應用已經比較成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利用雨水,讓河流與城市生態(tài)融為一體。設置在道路、社區(qū)、停車場的形形色色的蓄水池、雨水收集設備,成為水生植物的棲息地,并為城市增添更多景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國內同行借鑒的。

  現今,我國在搞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園林景觀項目也越來越多。如何對雨水綜合利用是決策者們亟需解決的問題。從設計人員角度,設計師要尋找水資源的最優(yōu)化利用模式,減少城市開發(fā)對自然水循環(huán)的影響,利用開放空間體系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統(tǒng),確保城市可持續(xù)性。可喜的是,園林行業(yè)已經開始“覺醒”,關于水資源利用的優(yōu)秀實踐逐漸多起來。今年世博會上成都案例館“活水公園”不正是詮釋了人類、水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關系嗎?

上海世博公園一景

世博會成都案例館“活水公園”有望永久保留

成都“活水公園”俯瞰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園林,讓城市生態(tài)更美好!愿生態(tài)園林建設不只是口號,城市綠地在城市健康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編輯:jojo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