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土、砂土的現(xiàn)場鑒別方法
類別 |
土的名稱 |
觀察顆粒粗細 |
干燥時的狀態(tài) |
濕潤時拍擊狀態(tài) |
粘著程度 |
砂礫石 |
卵(碎)石 |
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20毫米 |
顆粒完全分散 |
表面無變化 |
無粘著感 |
圓(角)礫 |
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2毫米(小高粱粒大小) |
顆粒完全分散 |
表面無變化 |
無粘著感 | |
砂土 |
礫 砂 |
約有1/4以上的粒徑超過2毫米(小高粱粒大小) |
顆粒完全分散 |
表面無變化 |
無粘著感 |
粗 砂 |
約有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5毫米(細小米大?。?/P> |
顆粒完全分散,但有個別膠結(jié)一起。 |
表面無變化 |
無粘著感 | |
中 砂 |
約有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0.25毫米(白菜籽大小) |
顆粒完全分散,局部膠結(jié)但一碰既散 |
表面偶有水印 |
無粘著感 | |
細 砂 |
大部分顆粒粗豆米粉近似(>0.1毫米) |
顆粒大部分分散,少量膠結(jié),部分少加碰撞既散。 |
表面偶有水?。ǚ瓭{) |
偶有輕微粘著感 | |
粉 砂 |
大部分顆粒與小米粒近似 |
顆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膠結(jié),稍加壓力可分散。 |
表面有顯著翻漿現(xiàn)象 |
有輕微粘著感 |
注:在觀察顆粒進行分類時,應將鑒別的圖樣從表中顆粒最粗類別逐級查對,當首先符合某一類土的條件時,既按該土定名。
碎石類土密實度現(xiàn)場鑒別方法
密實度 |
骨架和填充物 |
天然坡和可挖性 |
可粘性 |
密實 |
骨架顆粒含量大于總重的70%,呈交錯緊貼,連續(xù)接觸孔隙填滿,充填物密實。 |
天然陡坡較穩(wěn)定,坎下堆積物較少,鎬挖掘困難,用撬棍方能松動,坑壁穩(wěn)定,從坑壁取出大顆粒處能保持凹面狀態(tài)。 |
鉆進困難,沖擊鉆探時鉆桿、吊錘跳動劇烈,孔壁較穩(wěn)定。 |
中密 |
骨架顆粒含量等于總重的60-70%,呈交錯排列,大部分接觸。孔隙填滿,充實物中密。 |
天然坡不宜陡立或陡坎下堆積物較多,但坡度大于醋栗竟的安息角。鎬可挖掘,坑壁有掉塊現(xiàn)象,從坑壁取出大顆粒處砂土不易保持凹面狀態(tài)。 |
鉆進較困難,沖擊鉆探時鉆桿、吊錘跳動不劇烈,孔壁有坍塌現(xiàn)象。 |
稍密 |
骨架顆粒含量小總重的60%,排列混亂,大部分不接觸??障吨械某涮钗锷悦?。 |
不能形成陡坡,天然坡接近粗顆粒的安息角。鍬可挖掘,可鄙坍塌,從坑壁取出大顆粒處砂土即踏落。 |
鉆進較容易,沖擊鉆探時,鉆桿稍有跳動,孔壁易坍塌。 |
注:碎石類土密實度應按表各項綜合確定。
粘性土的現(xiàn)場鑒別方法
|
人工回填土、淤泥、泥炭的現(xiàn)場鑒別方法
土的名稱 |
觀察顏色 |
夾雜物 |
形狀(構(gòu)造) |
侵入水中的現(xiàn)象 |
搓土條情況 |
干燥后強度 |
人工填土 |
無固定顏色 |
磚瓦、碎塊、垃圾、爐灰等 |
夾雜物呈現(xiàn)于外,構(gòu)造復雜 |
大部分變成微軟淤泥其余部分為碎瓦、爐渣在水中單獨出現(xiàn) |
一般能搓成3毫米土條但易斷,遇到雜質(zhì)多時即不能搓成條 |
干燥后部分雜質(zhì)脫落。故無定型,稍微一加力就破碎 |
淤 泥 |
灰黑色,有臭味。 |
池沼中有半腐朽的 細小動植物遺體,如草根,小螺殼等 |
夾雜物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構(gòu)造呈層狀,但有時不明顯 |
外觀無顯著變化,在水面上出氣泡 |
一般淤泥質(zhì)土接近與輕亞粘土,故能搓成3毫米土條(長至少3厘米),容易斷裂 |
干燥后體積顯著收縮,強度不大,錘擊時呈粉末狀,用手指能捻碎 |
黃 土 |
黃褐兩色的混合色 |
有白色粉末出現(xiàn)在紋理之中。 |
夾雜物常清晰顯現(xiàn),構(gòu)造上有垂直大孔(肉眼可見) |
即行崩散,分成散的有顆粒集團,在水面出現(xiàn)很多白色液體。 |
搓條情況與正常的亞粘土類似。 |
一般黃土相當與亞粘土,干燥后強度很高,手指不易捻碎 |
泥 炭 |
深灰或黑色 |
有半腐朽的動植物遺體,其含量超過600% |
夾雜物有時可見構(gòu)造上無規(guī)律。 |
極易崩碎,變?yōu)榧氒浻倌?,其余部分為植物根、動物殘體、渣滓懸浮于水 |
一般能搓成1-3毫米土條,但殘渣很多時,僅能搓成 3毫米以上的土條 |
干燥后大量收縮,部分雜質(zhì)脫落,故有時無定型 |
|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bodypride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