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的最后一座紀念碑
上世紀80 年代,林瓔設計了越戰(zhàn)紀念碑。從越戰(zhàn)、民權到女權、印第安人,林瓔為美國設計了4 座具有標志意義的紀念碑。第5 座紀念碑“什么在消逝”,是她自己的選題:環(huán)保。作為林徽因、梁思成的侄女,林瓔覺得自己和他們有“共同的信仰”。她說,紀念碑的存在,是為了告訴下一代什么是意義,而不是“丟掉一些東西,又丟掉另一些東西”。

2009 年9月,在12 天里,林瓔有五個展覽在全球開幕。林瓔輾轉美國、中國出席開幕活動。這是自設計美國越戰(zhàn)紀念碑之后,林瓔從未有過的忙碌狀態(tài)。
林瓔一向是慢速度的。在上世紀80年代,當她還是大三學生時,就因為設計越戰(zhàn)紀念碑一夜成名。在35 歲以前,她還設計了民權紀念碑、婦女之桌,完成了許多建筑師一輩子望塵莫及的成就。然而30 年來,林瓔僅舉辦了兩場個展。
美國著名建筑師弗蘭克?蓋里是林瓔的大學老師之一。不過,林瓔的舉止間,一點都不見沿襲自老師的明星范。美國記者曾這樣描述她的外表,“林瓔看起來,總像是一個上課即將遲到的羞怯女生”。
在當下的世界級工作室里,明星建筑師普遍動腦不動手。但是林瓔不僅把自己的工作室規(guī)??刂圃?-5 人,還堅持親自繪制設計圖紙,她認為“這很重要”。
林瓔在市中心有房,但她更多地居住在遠郊。她說,寧可在深夜和自己的貓一起工作,也不愿白天在辦公室里工作。林瓔的言行更容易讓人把她和東方人的勤奮、質樸聯(lián)系起來。林瓔的作品則普遍被認為融合了西方和東方的文化背景。
林瓔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80 年代初來北京,她被記者問及,如何看待姑姑和姑父設計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時,她才恍然,原來自己家族在中國如此有影響力。林瓔不會說中文,而英文字正腔圓。她用英文告訴記者,父母教育她要“干一行愛一行”。這是一句流行于上世紀50 年代的話。林瓔對這話的理解就是有得有舍。
已經有數(shù)年,林瓔不接任何建筑項目,除了公益性建筑;林瓔認為建筑不應是有錢人的玩具,更應是窮人改變生活方式的途徑;她還認為紀念碑不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政治工具,而是關懷人的內心需求的途徑。
2009 年9 月,林瓔攜新作“什么在消逝?空屋”來到北京前門23 號。她身上那件黑色毛線開衫,是在無數(shù)照片上穿過的那件。發(fā)型還是校園時代的模樣。50 歲的林瓔透著書齋學子的單純,面對媒體,她不愿過多上鏡;當有人走近她向她索取郵件地址時,她警惕地向后挪開身體,拒絕來者的要求。
“ 什么在消逝”是林瓔的“最后的紀念碑”,這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和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的藝術項目,將至少持續(xù)十年,由全球的不同地區(qū),通過不同的媒介,運用聲音、影像、雕塑等創(chuàng)作手段共同實現(xiàn)。
林瓔將當下的環(huán)境污染稱為“第六次大規(guī)模生物滅絕”,“這也是唯一一次由人類活動而非災難引起的大滅絕。平均每20 分鐘,就有一種動植物毀于人類之手。按此速度,有人預計,一百年后世界上高達30% 的動植物將不復存在”。
從越戰(zhàn)、民權到女權、印第安人,林瓔受命為美國設計了四座具有標志意義的紀念碑。而第五座紀念碑則由林瓔自己命題,議題就是環(huán)保。林瓔說,她做環(huán)保已經很久了。
1940 年,林瓔的父親林桓舉家遷往美國,在俄亥俄州一片竹林深處安家落戶,門前就是大山。林瓔管其中的一座山叫“巫師的山”,常常遠足,或騎上自行車,到“巫師的山”的另一頭去?!爱敃r,俄亥俄州一片很大的湖區(qū)著火,后來的清潔能源法案、干凈水源法案、瀕危物種保護法案等都對我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林瓔的很多作品都與環(huán)境、地理有關。20 年前,她的第一場個展即以“地志學”(topologies)命名。她的第二次個展“系統(tǒng)風景”則由可循環(huán)的木材做成,提供給人們三種觀看山體的不同視角。
“什么在消逝”是圣弗朗西斯科藝術委員會的項目,林瓔用預算中的一小部分為藝委會做了一件作品,然后把大部分錢投入做“什么在消逝”的媒介、設備等。
在開始做“什么在消逝”一周之后,林瓔在報紙上看到,白鰭豚在長江已經功能性地滅絕了。
林瓔采訪了很多科學家,很多人擔心她只會呈現(xiàn)那些已經滅絕的物種。林瓔對他們保證,自己作品會關注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以及它們的棲息地。
2009 年9 月,林瓔的聲音和多媒體裝置作品“什么在消逝?空屋”在北京展出。這是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年度綠色藝術計劃“山水”中的一件作品,也是林瓔的作品第一次在國內展出。
走進天安中心黑黢黢的地下展廳,眼睛還沒有習慣黑暗之前,質感豐富的聲音傳來,海浪憤懣的充滿恐懼的低音;野狼在深夜遠山的嗚咽;雨水沖刷在石頭上,汩汩地蕩漾著流入到遙遠的海里……
等眼睛習慣了黑暗,看出去,在這個管道裸露的展廳里,十幾個視頻通過投影設備,從地上投射到天花板,視頻都是大自然的畫面,剛才聽到的聲音就是視頻的配音。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