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紅斑病
芍藥紅斑病又稱芍藥褐斑病,是栽培芍藥中最常見的重要病害。由枝孢霉菌引起,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病枝條、果殼等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經氣流和雨水傳播到剛萌發(fā)的新葉上,當溫度達20℃以上時,孢子開始萌發(fā),引起初次浸染。一般下部葉片最先感病,感病葉片初期在葉背出現(xiàn)綠色針頭狀小點,后擴展成直徑3毫米至1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圓形的小斑,邊緣不明顯。葉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顯淡褐色輪紋,病斑相連成片,嚴重時整葉焦枯,葉片常破碎。病斑在葉緣時可致葉片扭曲。在潮濕氣候條件下,病部背面會出現(xiàn)墨綠色霉層,當病害浸染莖時,在莖上出現(xiàn)紫褐色長圓形小點,有些突起,病斑擴展慢,中間開裂并下陷,嚴重時也可相連成片。
防治方法
1.冬季徹底清除病殘體。
2.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栽植密度,增加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強植株的抗病性,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3.開花前噴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至600倍。
4.發(fā)病初期,可噴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1次,連續(xù)噴4至5次。
芍藥炭疽病
由牡丹炭疽病菌引起,以菌絲體在病葉或病莖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傷口侵入危害。葉部病斑初為長圓形,后略呈下陷,數(shù)日后擴大成黑褐色不規(guī)則的大型病斑。天氣潮濕時病斑表面出現(xiàn)粉紅色發(fā)粘的孢子堆,為病菌分生孢子和膠質的混合物。嚴重時病葉下垂,莖上的病斑與葉上產生的相似,嚴重時會引起折倒,7至8月份病害明顯。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及時摘除病葉,集中燒毀,防止再次侵染。
2.藥劑防治最好在發(fā)病初期,噴施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至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至800倍液;每7至10天噴一次,連噴4至5次,雨后補噴。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bodypride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