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中國城公園
2 設計構思:記憶與展望
波士頓中國城的早期中國移民大都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農村。漂泊海外飽受艱辛和恥辱的農民工們,無時無刻不想念家鄉(xiāng)的土地和親人;家鄉(xiāng)的田園、溪流、風水林、石牌坊和通往村莊的道路是他們珍貴的記憶,也是他們有朝一日衣錦還鄉(xiāng)夢中的場景。這些來之中國的鄉(xiāng)土景觀體驗,最終都通過當代景觀設計的手法,再現在這個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城公園”中。記憶與展望便在這里展開,并成為設計的主題。她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故土與新世界的紐帶。記憶和故事是舊的,十年抑或百年;講述故事的語言是新的,當代的景觀設計語言。這新的語言中又有難以過濾出去的傳統(tǒng)與固有文化成分。場地是一條南北向的窄條,與原有中國城主軸線垂直相交,成“L”型。設計師的意圖是將村頭入口和村頭廣場的功能和結構引入設計。在公園的北端,紅色的鋼板構成的門,簡約而鮮艷,呼應著中國城原有的、中山先生題寫的“天下為公”藍色琉璃牌樓,也是遠在中國的故鄉(xiāng)村口的寨門的記憶;門口是一片野味十足的茅草,令人回想起家鄉(xiāng)村口的荻花,并與紅色的鋼板互成圖底關系,構成了城市里的當代村莊的指代;這門是一個地界、也是鏈接內外的符號,標識了一個有東方特質的人群,在西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島嶼上安身立命,保持個性而又不封閉。一條石徑穿過門洞,從波士頓的繁華街道和露絲?肯尼迪綠道,一直蜿蜒伸向中國城的腹地;與曲徑相交的是八條竹屏,構成三進廊道空間,由中國紅的紅鋼架框限帶有中國味的竹叢。
入門后,是一掛跌瀑和一條小溪流,滾動在河卵石上,濺起銀色的浪花。道路兩側都是中國原產的植物,烘托出微妙的“中國的”氣氛。小溪的盡頭是一片空場,魚麟的圖案鋪裝,是作為一個舞臺和節(jié)日活動場地設計的。滿足春節(jié)、中秋等中國節(jié)日的團聚和慶?;顒?,可以在這看到龍燈和舞獅。平時,廣場上是象棋、太極拳以及各種體育健身的場所。
公園生長茂盛的茅草,以紅色鋼板大門為背景
新的中國城公園的建成,徹底改變了中國城門外的面貌,一個富有中國和亞洲個性,同時富于時代特色的公園,彰顯著中國城的個性,增強了社區(qū)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新公園成為波士頓的一處新景觀,已被當地旅游部門推薦為波士頓的亮點工程。
竹屏細節(jié)
編輯:xia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