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再怎么全球化,中國建筑不能忘了本土文化

2009-02-18 16:06:49         來源:廣東建設報     瀏覽次數:

  “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曾親身品讀過吳良鏞?!边@是在我國建筑界流傳最廣的一句話。 

  ???訪建筑大師吳良鏞

  近幾年,人們經常能聽到一位80多歲高齡的老者在各種場合的大聲疾呼:中國不能成為西方畸形建筑的試驗場,要捍衛(wèi)自己的文化,發(fā)揮中國文化的特色。中國的建筑文化真的到了危險的邊緣嗎?

  在今天中國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中,西方建筑師在中國的驚世之作層出不窮,文化自覺成為這位老者最為關注的主題。他從梁思成先生的瘦影中看出了卓絕的文化精神。

  深受梁思成的文化保護意識的感染

  1945年,一位從緬甸中國遠征軍中剛剛復員的年輕學生,接到一個消息,著名建筑專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夫婦托人給他留話,讓他馬上去見他們。這位建筑大師的召見讓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備感意外,在此之前他與梁思成夫婦沒有任何交往。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也正是這次召見,改變了這個年輕人的一生。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吳良鏞。

  當時建筑專家梁思成看中了吳良鏞的才華,邀請吳良鏞參與到他的工作中。他們靠手繪編成了中國第一本文物保護目錄《全國重要文物建筑簡目》,它使許多中國古典建筑在戰(zhàn)火中得以保存。

  雖然第一次的會面后,吳良鏞在梁思成身邊只短短工作了幾個月,但梁思成的博學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深深感染著吳良鏞。抗戰(zhàn)勝利后,文物保護目錄的繪制工作暫告結束,吳良鏞離開梁思成回到了原來的工作中。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對第一次見面的印象還深嗎?

  吳良鏞(以下簡稱“吳”):第一次見面時他身體非常差,那個時候他正好拔牙齒,把滿嘴的牙齒全部拔光,隔幾天拔幾個,隔幾天拔幾個,但是精神很好,談鋒還健,對年輕人很謙和,很關心。他說你就留下來吧,留下來幫他做關于古建筑的調查。也就三個多月,三個月后,1945年的8月15號日本投降了,我們沒事做了。后來,梁先生寫信來叫我看他,說他要辦清華大學建筑系,問我愿意不愿意去,我說我當然愿意去,這樣,就到清華教書了。

  抗戰(zhàn)勝利后,在校長梅貽琦的帶領下,當時的清華大學處處充滿著一種學術的革新精神,作為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名校,其學術風氣至今仍然讓吳良鏞先生懷念不已。當時的建筑系由梁思成主持籌建,因為之前的因緣際會,吳良鏞接受梁思成的邀請,成為清華大學第一位建筑系教師。

  記:到清華時才20多歲,您就感覺到這里可能是自己要呆一輩子的地方,是因為有這樣好的學術環(huán)境嗎,還是因為什么?

  吳:到清華,就感覺到學術風氣非常好,學術大師那么集中。那時候單身宿舍,很少12點以前睡覺的,晚上看到的都是燈火。所以就在我們同輩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有好多投身革命,有好多投身學術,都很了不起。當時清華就是這么一個學術空氣。對我一個年輕的20多歲的人來說,這正是我所向往的。所以,這就促使我非常安心地工作。

編輯:jojo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