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大建“地標”建筑凸顯浮躁功利浪費資源
這樣的爭奪如今似乎大有升格之勢。這兩天,江蘇某地古淮河道上的一座橋梁引起人們的關注,只因主事者宣稱,橋面上即將建起一個球形體,作為“中國南方北方分界的地理標志”。
事實上,去年這項計劃一公布,即在江蘇、河南、安徽的三座城市掀起波瀾,有人正色爭辯,也有人低調搶建雕塑。待最近淮安的分界橋豎起橋墩,網上便有人做了一個調查,15萬參與投票的網民,幾乎一邊倒地表示反對。網下的學者們也多半強調,綿延幾千公里的秦嶺淮河一線,都是中國的南北方地理、氣候自然過渡帶,沒有絕對的一條線,也沒有哪座城市能夠成為“代表”。
從建設城市自己的地標性建筑,到爭奪名人或上古傳說的文化遺產,再到爭奪“國家級”的地理分界“標志權”,許多地方在開發(fā)利用資源、尋找“城市名片”方面可謂殫精竭慮。與此對照的,還有另一則新聞:某部門剛剛宣布,要投入巨資,建設一批將“百年不朽”的公共設施。如此宏大的決心與毅力,令人感慨?!?
如果有關部門有心,或許可以做一回這樣的統(tǒng)計: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幾千座縣以上城市中,建過多少處有意為之的“標志性”建筑?其中有多少處熱鬧開張、刻意炒作過“偉大意義”的標志工程進入了人們的記憶,有多少淪落到塵埃滿面、荒草橫生,甚至早被一拆了事、給新的“標志性”讓了地方?個中數量,只怕都不會少。
一座城市的地理標志,或者,一座建筑的“百年不朽”,原本應該是在歷史演進中自然形成的,人為的努力,至多只是順勢而為的推動和促進。譬如城市中,因為經濟發(fā)展、百姓出行需要而建橋,設計時又能夠抓住此橋的獨特文化意義,加以發(fā)揮,日后很可能會成為一處旅游資源和城市地標。若干年前,曾有一小本暢銷書讓全世界的“廊橋”走紅,但古人之建廊橋,也僅僅是為過客遮蔽風雨,安然渡河,而無意“遺夢”。
自從有了眼球經濟意識、招商引資意識、自我炒作意識或文化“資源”意識,有了過分的謀利自覺,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已不再懂得什么叫順其自然,什么是尊重歷史,時時處處都當成表演和機會,錯以為只要有了高明的“策劃”或炒作,就可以憑一己之力引領時代,超越發(fā)展。殊不知,不論是民意或是歷史,不論是空間上的“標志性”或是時間上的“百年不朽”,都未必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你爭我奪,自我宣稱,只能見出浮躁功利的立場和嘩眾取寵的不實,更容易造成社會資源和人力的浪費。
將一干家當資源化、資本化,又為批發(fā)、零躉出去而大肆炒作的風氣,已盛行多年,這樣的風氣和思維方式不除,對歷史文化之類的爭奪難止,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無益。是回歸根本的時候了:踏踏實實、以人為本的態(tài)度和用科學精神做事,建筑、為人、謀地方發(fā)展,都該如此。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