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將有什么建筑學?

2007-10-12 08:00:00         來源:景觀中國     瀏覽次數:
摘 要:最近讀了三本書,都是論及跨世紀建筑學的。三位作者均是國際知名的建筑理論家或建筑師,他們分別從科學技術、哲學和建筑實踐等三個方面考察研究了建筑學的去向。

最近讀了三本書,都是論及跨世紀建筑學的。三位作者均是國際知名的建筑理論家或建筑師,他們分別從科學技術、哲學和建筑實踐等三個方面考察研究了建筑學的去向。

  這三位作者和他們的著作,分別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院長W.J.密契爾(William J.Mitchell)教授,書名是《比特的城市(City of Bits)》:居住在英國的建筑評論家C.詹克斯(Charles  Jencks),書名是《跳躍式宇宙的建筑學(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Universe)》;以及荷蘭建筑師R.庫爾赫斯(Rem Koolhaas),書名為《普通的城市(The Generic City)》。三本書都是1995年出版的。

  一

  密契爾是當今國際上研究電腦在建筑學中應用的權威。他的書從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學、電腦及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來探討人、建筑和城市的趨向,讀來很象是本科幻小說,然而所舉的事例卻確鑿無誤,所作的預測也是有根有據的。

  密契爾的主要觀點是:全球信息網絡(Internet)的建立和發(fā)展,為人類開拓了一個嶄新的空間,這就是當前被媒介炒得很熱的cyberspace。這個詞的中文譯名還在學術界討論之中,媒介把它譯為“電腦空間”,實不確切,據說學術界擬稱之為“電腦控空間”,也值得商榷。與這一詞相關的,是漫游在這一空間中的“人”,國外媒介稱之為cyborg,也沒有正式中文譯名。既然如此,我就權且游戲式地給它們取個小名(如阿狗阿貓之類):cyborg可音譯為“稀寶”,而cyberspace當然就是“稀寶空間”了。

  密契爾認為:稀寶空間的出現,將使人類的時空出現一個根本性的改組,對人、建筑和城市都將發(fā)生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首先說到“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稀寶”出現。(據稱,internet的用戶已達數千萬,用的人可能不下一億了)。這些“稀寶”們將是神通廣大,遠遠超過自封齊天大圣的孫悟空,手帶大哥大的時髦人當然更要甘拜下風。他的渾身布滿電子網線,衣服中都縫上電腦。這些網絡可與地球人造衛(wèi)星直接連系。家里的各種電器,都由他通過這一網絡(稱之為“體網”?bodynet)隨意控制。這一“體網”,使他成為千里眼、順風耳,他的肌肉可發(fā)出種種敏感信號,他的手可操縱千里之外的機械手(例如:在遠洋之外進行精細的眼科手術)。他可以足不出戶,指揮電腦秘書收發(fā)電子郵件,在銀行存取款,調閱國會圖書館藏書,參加國際會議,點看三十年代電影等。一旦出門,他的汽車也比唐僧騎的小白馬還要靈通,可以自動指揮你繞過車輛堵塞的路口以最短時間達到目的地(這個目的地可以是個未知數:如價廉物美的四川菜館之類),沿路還可作旅游向導,向你介紹路邊各幢建筑等等。

  有了“稀寶”,建筑自然也變了樣。實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原計劃用2000萬美元修建新的法律圖書館,后經比較,改用一套電腦裝置,一年內還可以掃描萬本已開始霉壞的舊書,變之為可以網絡提取的電子信息。于是,虛體的電腦軟件打敗了實體的建筑。一個非物質的、無固定場所的虛擬空間(virtual space)將替代或部分替代??現有的物質的、固定位置的實體空間。將會出現許多虛擬商場、銀行、圖書館、美術館和大學等等,它們的立面就是電腦顯示器屏幕上的視窗,門是視窗中的一個個小肖象(用鼠標撳扭一按,就可以登門入室),平面是一張張的菜單。

  城市也將變化。在實體城市之外,還將有虛擬城市(又稱軟體城市、比特城市等)。交通網絡被電子通訊網絡所替代,交通法規(guī)變?yōu)檐浖褂靡?guī)范,公共場所變?yōu)榉俏镔|、非共時的電子稀寶廣場。象征性的標志建筑不再有用,而代之以虛擬標志。據稱,美國克科夫蘭市就有這樣一個免費使用的網絡,用戶可通過它尋訪市政廳、郵局、法院、圖書館和美術中心等等。甚至監(jiān)獄也可虛擬,犯人在家里坐牢,身上插入一信號器,每走出一定范圍(虛擬牢房)之外就會發(fā)出警報或換上一支麻醉針,使你動彈不得。

  實體建筑和城市將要改組重合。可能出現的是一簇簇的居住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都對外有與全球通訊系統(tǒng)相聯(lián)的網絡,對內則布滿了各種敏感元件、電子插座開關、搖控器等等。家庭重新成為當初農業(yè)社會中的那種集工作、生產、學習、休息和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中心。人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或辦公,或上課,或讀報,或看電影,或上虛擬市場購物,或上虛擬飯館點菜……按勞取酬,照拿工資。

  建筑師的職能是否縮小了?否,反而擴大了。除了實體空間外,他/她還要能設計虛擬空間以及虛實的結合。維持魯威的“方便、堅固、愉悅”的基本原則將依然有效,但其內涵將變化為軟件的適用性、網絡之可靠性(以及私密性的保護)和心理上的快感等。

  這種前景當然有甚大之吸引力,但也頗令人恐怖。首先,是人的個性受到了威脅。密契爾說,我的名字是wjm@mit.edn(電子信箱代碼)。“稀寶”們可以通過這一代碼找到他。至于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白發(fā)黑發(fā),則無關緊要;他是在家里喝咖啡還是在飛機上旅行,也無甚關系。他書中有一漫畫,兩只狗在玩電腦,其中一只對另一只說:“在Internet上,沒人會知道你是一只狗,”其含義可想而知。

  密契爾提出的另一問題是:盡管internet看來人盡可用,但它所能傳遞的信息量和信息品位卻取決于網絡的帶寬(landwidth)。帶寬越大,網絡所需成本也越高。于是就象實體世界中房地產業(yè)的黃金地段地價一樣,信息網絡也有“黃金”寬帶。這樣就會導致全球性的貧富分化,富有國家、企業(yè)、個人將擁有和享受帶寬最大的信息高速公路,成為稀寶中之稀寶,而那些窮國和富國中的窮人,將無法享用必要的信息而受人支配欺凌。

  在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但它卻從未能直接解決社會上層建筑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稀寶”社會也不例外。當今,世界上一些發(fā)達國家,紛紛斥責重資興建信息高速公路,而許多不發(fā)達國家則連普通電話錢也未普及,如此下去,將難免出現新的國際國內勢力分野以及一種新的“稀寶”強權政治,值得我們深思。

  二

  詹克斯是建筑界人所盡知的后現代建筑學理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經宣判過現代主義的死亡。他擅長于提出許多新的術語和口號。例如,在我國頗為通行的“晚期現代主義(late modernism)”(其實是借譯,應當是“近期現代主義”)等等。在本書中,他從現代哲學(新宇宙觀)的角度來探討跨世紀建筑學,并提出了一個新的口號:“形式追隨宇宙觀”。

  詹克斯在書中一如既往,繼續(xù)批判已被他宣判過死亡的現代主義,繼續(xù)維護他所提倡的后現代主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是從宇宙觀的角度來進行這一批判的。他所依據的宇宙哲學是混沌學(chaos)、宇宙生成學(cosmogenesis)和突變的跳躍論(jump)的混合或綜合,形成他所稱的“宇宙生成建筑學”(cosmogenetic architecture),其主要特征是:

  (一)在形態(tài)上,宇宙是復雜的、混沌的,許多事物是重復存在的,但又具有某種“自似性”(self-similarity),例如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海岸等,看來千恣萬態(tài),卻有著某些類似性,可以形成“云”、“海岸”這樣的類型概念。在混沌學中,把這種又同又不同的事物稱之為fractal。詹克斯認為,建筑也應當如此,看來重復,又各不相同,而現代主義的假設在于用單一性和等同性來替代了這種復雜性和相似性,造成了千篇一律的還原主義和一元論。

  (二)在演變過程上,宇宙是跳躍的和非線性的。據稱,從宇宙在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碰撞”(The Big Bang)中形成以來,已經歷了12次的大跳躍(中間還有許多次中、小跳躍),才出現今日之人間世界?,F代主義的假設在于用線性的、連貫的觀念去表現建筑,而否定了事物的非線性和突變性。

  (三)在運行規(guī)律上,宇宙是化學的、生物學的、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無生命的、無機的,象現代主義經常表現的那樣。
  為了“追隨”這種宇宙觀,詹克斯認為跨世紀建筑學應當是復雜的、混沌的、跳躍的、有機的和多元的。根據這一基本觀點,他提出了眾多的(幾乎是令人暈眩的)建筑設計手法,如:波動、折曲、疊合、組織深度、自組、涌現、多價、拼貼、激進折衷、生態(tài)、雙規(guī)范等等,并列舉了許多他所肯定的創(chuàng)作例子,如艾森曼的時空位置,哈迪德的彈性扭曲,蓋里的多元生成,庫爾赫斯的異物疊合等等,也包括SITE的生態(tài)建筑和柯利亞的象征手法,甚至還在高技派(近期現代主義或新現代主義)的作品中找到了這一脈絡,如皮亞諾在日本關西機場中采用的曲線起伏屋面和卡拉特拉瓦的擬羽翼狀屋蓋等。值得尋味的是,他所舉的正面例子所集中包括的建筑師,卻是一些通常被人們列為解構派的代表人物,而沒有包括一些人所盡知的后現代派如格雷夫斯、約翰遜、斯特林等。然而,全書中直接提到“解構”一詞者,卻只有三處,且都是一筆帶過的??磥?,詹克斯是用他的“宇宙生成建筑學”的理論去取代解構主義,而把解構派的人物及作品招納為他的跨世紀建筑學的主力軍了。

  三

  庫爾赫斯是西方建筑界的一名“后起之秀”,1944年生于荷蘭,1968?72年肄業(yè)于倫敦的AA。他從事建筑設計以來(其事務所的名字為OMA),作品頻頻得獎,備受注目。他也喜歡搞些理論,曾于1978年出版了一本《酒醉囈語的紐約》,甚為轟動。這里介紹的是他準備在1995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的演講,已印成了小冊子。他在同年11月在新加坡舉辦的以“亞洲世紀的亞洲城市”為主題的第8次亞洲建筑論壇上,作為唯一一位來自西方的報告人,以上述小冊子的基本觀點為基礎,作了一次與會議主題大唱反調的“主題報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一時熱鬧非凡。

  筆者參予此會,也頗為其發(fā)言所震動,所以較仔細地閱讀了這本30頁的小冊子,據體會,其主要觀點有:

  (一)不要特色(identity,或譯為識別性、認同性)。世界各地的機場樓都大同小異,說明世界建筑有一種“聚斂性”(convergence),這是一種“全球性的解放運動:打倒特色!”;

  (二)不要歷史?,F代城市的人們最講求的是效率,而歷史則扯效率之后腿,歷史阻礙進步;

  (三)城市規(guī)劃已經死亡。盡管各城市都仍然存在大量的官僚機構,盡管房地產商投入了大量資源,以致可以用金磚鋪地,然而世界各國的城市仍然是一片無組織的建設,規(guī)劃不起作用;

  (四)城市中心與邊沿的區(qū)別正在消逝。中心代表了集權,代表了特色和歷史。城市的迅速擴展,使許多“二級公民”被流放到中心之外,象曼哈頓那樣,成為“橋和隧道公民”,同時,也使中心的作用消退。

  (五)基礎設施也在變化。它從整體變?yōu)榉稚⒌木植?,從相互加強變?yōu)橄嗷ジ偁帲堑荒芗訌姵鞘械挠袡C整體性,反而使城市分裂為一塊塊的“飛地”(enclaue)。

  庫爾赫斯把這種無特色、無歷史、無規(guī)劃,無中心的城市稱為generic city(我們姑且譯為“普通城市”)。它們在歐、美、亞洲都在涌現,人口可達千萬以上,特別是在亞洲熱帶地區(qū)發(fā)展最快。這種城市可以說是自生自滅,無所謂維護,舊了就棄之,因之也沒有什么“積淀”或層次。它們隨建隨棄,追求新奇,建筑學也成了人人可作的事(如在摩天樓上加個中國式塔頂之類),也就是“后現代主義”。

  有意義的是,我們竟然可以在他的小冊子中看到了與密契爾和詹克斯的聯(lián)通點。庫爾赫斯宣稱:“普通城市是在大量城市生活轉向稀寶空間后所剩余下來的部分”,這就似乎相當于密契爾所說的改組后的實體空間了。同時,在描繪這種普通城市時,庫爾赫斯又說:“普通城市是一種franctal,一種簡單的結構模塊的無盡重復”,這就又有點靠近詹克斯所說的宇宙生成建筑學了??磥恚⑿鬯娐酝?。在稀寶空間如黑云壓城那樣地兵臨城下之際,人們更要考慮未來的建筑與城市將是如何,并提出了種種猜測、分析和答案。

  四

  這種猜測、分析和解答,在人類每次進入一個跨世紀的轉換時期總會出現。本文僅介紹已經出現的三本,但由于其作者均是當今國際建筑界的權威人士,他們的分析與觀點就很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和對待。筆者在閱讀后有以下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電腦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肯定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人的生存空間將會有極大的拓展,在原有的實體空間之外,將會出現幾乎是無限度的虛體空間,給人、建筑、城市帶來更大的活力和能量,同時也會使建筑、城市現有的實體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解構重組”。這種解構重組將是大是小,是何種形態(tài),目前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建筑師對此種趨勢應有適當的思想和技術準備。

  (二)虛體空間的擴展,對人的個性確實會產生威脅。就象在工業(yè)革命時代,機器曾經試圖主宰過人一樣,在信息革命時代,“比特”也有可能試圖把人作為它的奴作。然而,正如許多專家已經指出的,不論虛體空間如何發(fā)展,人與人的直接交流仍然將是社會的主導活動,而實體空間也必然應當能夠駕馭虛體空間。在這方面,建筑師顯然肩負重要的使命。

  (三)如同本世紀初期,工業(yè)革命的勝利在一些西方國家中產生了一種“國際建筑風格”一樣,信息革命也正在促成一種以高技術為基礎的新的“國際風格”。它正在從發(fā)達國家推向發(fā)展中國家。庫爾赫斯所描繪的無特色、無歷史、無中心、無規(guī)劃的“普通城市”確實是在出現和泛濫,大有吞噬民族和地方文化之勢。對于這種新的“國際風格”(不論是近晚現代主義也好,宇宙生成建筑學也好、解構主義也好),我們當然不應當也不可能和過去一個時期那樣地去全盤否定和排斥它,但也不應當由于其技術先進性的咄咄逼人而全盤地接受和表示臣服。在中國,我們在大力提倡建筑師發(fā)揮個人創(chuàng)作特色的同時,也沒有理由去否定發(fā)揚民族和地方特色。這并不是出于什么懷舊或戀舊情結,而是出于對人和實體空間的主導性的認識。只要是人,而不是機器或“比特”在主宰社會,民族性和地方性還必然會存在并強烈地要求表現自己。當然,我們對民族性和地方性要持科學的態(tài)度,不能用簡單的標志使其庸俗化。

作者簡介
張欽楠教授,1931年生于上海,1951年畢業(yè)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曾任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同濟大學兼職教授。在上海、北京從事建筑設計工作近30年。先后當選為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美國建筑師學會和澳大利亞皇家建筑師學會名譽資深會員及日本建筑家協(xié)會名譽會員。主要著譯編作有:《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人文主義建筑學》、《建筑設計方法論》、《二十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等。

編輯:ad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